电商之间层出不穷的价格大战早已将“价格”红利透支,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早已没有当初那么高。而且,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实现价格“红利”尚存疑问,传统模式下的产品几乎不存在价格红利,大砸广告的模式注定了产品上有不可逾越的品牌溢价不会被砍掉。
电商之间层出不穷的价格大战早已将“价格”红利透支,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早已没有当初那么高。而且,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实现价格“红利”尚存疑问,传统模式下的产品几...
这几年电商之间层出不穷的价格大战早已将 价格 红利透支,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早已没有当初那么高。而且,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实现价格 红利 尚存疑问,传统模式下的产品几乎不存在价格红利,大砸广告的模式注定了产品上有不可逾越的品牌溢价不会被砍掉,那么消费者也就不会真真的享受到价格红利。
今年4月,苏宁副董事长孙为民说, 流量是传统互联网思维,流量确实重要,但比流量更加重要的是品牌。如果企业真正回到顾客经营和品牌经营,这可能是未来创造流量最终的归宿。
苏宁正在反思以流量、规模化为导向的互联网战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资本方面有丰厚经验的原PPTV CEO陶闯被换成了在联想负责硬件的吕岩。
但是另外一方面,其实苏宁依然在以销量或者说是流量的方法运作,在即将到来的苏宁易购5周年上,苏宁推出 最强彩电月 。
这5年的时光是苏宁自创立以来最痛苦的5年,在互联网大潮紧逼之下,这个巨无霸不得不选择壮士断腕,拥抱互联网。
但是,苏宁依然不知道该怎么走,就像类似的活动显得毫无意义。
首先,这几年电商之间层出不穷的价格大战早已将 价格 红利透支,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早已没有当初那么高。而且,到底有没有真正的实现价格 红利 尚存疑问,传统模式下的产品几乎不存在价格红利,大砸广告的模式注定了产品上有不可逾越的品牌溢价不会被砍掉,那么消费者也就不会真真的享受到价格红利。
举个例子:这几年,索尼、东芝、松下等日本巨头举步维艰,他们可以说是传统商品的代表,各种户外广告倍显儿高大上,电视台上出现的是各种 金光 闪闪的代言人。
但是产品卖不出去就是卖不出去,之前国内的用户对于日本或者说欧美的品牌有着天然的美感,这种美感是由信息的不对称所导致。
即便国外的品牌技术上的确存在优势,但这些优势不足以构建起那么大的价格鸿沟。他们的价格更多的是被巨额的广告、品牌费用所绑架。这些成本注定将由消费者买单。
但是未来的硬件将是成本定价的时代,360董事长周鸿祎对此曾有过一番很有名的演讲,在此不一一赘述。
如果,你的产品不能做到类似苹果那样的逼格,那么还是省省吧,苹果是已经脱离了传统硬件的层面,他已经上升到了装X神器的行列。
但索尼等产品现在显然已经不具备这样的优势。
其次,消费者的观念,正在慢慢发生一个本质上的变化,从产品导向变成服务导向。一个很显著的例子是,乐视的X50Air和小米电视2的硬件配置几乎毫无差别,这已经说明,产品本身上,其实不具备竞争门槛,而真正具备竞争门槛的是产品后面所能带来的服务。
举个栗子:现在的智能穿戴设备大热,类似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这些新奇玩意儿本应该受到年轻一代的追逐。
可是,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根据调研机构Canalys给出的数据,示2013年下半年,全球范围内仅有160万台健康腕带和智能手表出售。
健康腕带和智能手表所遭遇的窘境最大的原因在于没有 内容 ,清一色的记步、随眠监测等功能使得消费者对于他的兴趣渺渺。
由于后端的产业链没有跟上,智能穿戴设备更多的服务以及功能没有推出来,使得这个市场依然处于早期。
再举个栗子:乐视的X50Air和小米电视2从硬件配置上几乎是双胞胎,但是乐视的电视可以卖的很火,而小米在小打小闹。
为什么,因为在于服务。就拿这次七夕节的汪峰演唱会来说,乐视可以给用户提供了线上享受这样一场音乐盛宴的机会,而且它的品质不低,否则怎么可能以30元的价格卖出4.8万张票。
这就是后续服务给硬件产品所带来的竞争力。
最后,中国电子商会最新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电视机的销量不足2千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滑15%。预计今年国内电视销量将出现近3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这个时候应该选择一个好的切入点培育市场,而不是短期内的刺激市场。
举个栗子:这几年中国的车市增长很缓慢,因此刺激政策接连出台,博世(中国)投资总裁陈玉东说, 如果车市完全是靠刺激政策来做的话,可能对车市短期是有效的,但是长期可能不是很健康。
而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的车市的下一个增长点很可能不是来自于政策的刺激,而是类似特斯拉这样的带着很酷、很炫、很不一样的汽车所带来的。
中国的电视产业也是这样,传统的电视产业再怎么刺激也只能是在短期内带来效果,比如2012年中到2013年中的家电补贴政策,的确收到了效果,但是当这个政策一旦消失,电视市场立马开始下滑。
而下滑背后是乐视这样的新电视的增长,短短一年近百万台的销量,其实和特斯拉一样,乐视只是从另外一个维度在做电视,培育市场。
总结:新消费观念下,用户关心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带来的服务。价格不应成为拥有产品和服务的门槛,而是促进因素,价格要让用户更有冲动去拥有这种产品和服务,低价不等于低质,品牌不等于品质。传统厂商的工厂+广告公司的模式,是一种高成本,高品牌溢价模式,这注定了传统厂商必死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