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数据泄露丑闻发酵,脸书已到生死关头?
10-23
654

近日一则“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sis)”丑闻,引发全球数据泄露风波。身处“原爆点”的Facebook(脸书),不仅要吞下“百亿市值蒸发”的苦水,还要面对用户逐年流失的事实。

近日一则“剑桥分析(Cambridge Analysis)”丑闻,引发全球数据泄露风波。身处“原爆点”的Facebook(脸书),不仅要吞下“百亿市值蒸发”的苦水,还要面对用户逐年流失的事实。再加上外界需其重新审核的数据管理机制,恰恰与Facebook的盈利模式息息相关。

风暴之中,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却又玩起“失踪”,不但至今未公开回复此事,甚至也不会主持即将就此事举办的全体员工大会。

尽管目前脸书的反应可谓淡定,依然坚称“除了涉事人最后将数据转手给第三方(剑桥分析公司)的行为,其他都合理合法。” 但在早就对其不满的部分媒体眼中,脸书已处于“生死存亡之秋”了。

受丑闻影响,华尔街日报19日称,一夜间,Twitter、谷歌母公司Alphabet以及Snapchat等社交媒体公司,股票大跌。但跌相最惨的是Facebook,其股票深跌近7%,市值蒸发360亿美元。

点击查看大图图自Axios

此前,在声讨社交媒体巨头涉嫌雇用“假账户”、“俄罗斯水军”,投放“竞选广告”等问题时,Facebook的市值就多次用“跳水”来回应。唯独这一次,被“实锤打脸”的Facebook遭遇四年内最大单日跌幅。

近年来Facebook对外界调查波动的股市反馈图自彭博社

事情起因于17日的媒体曝光——Facebook上5000万名用户个人信息数据遭一家名为剑桥分析公司的泄露,背后还牵扯到更为吊诡的政治密谋,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英国“退欧“事件。

这个消息让年初还宣誓要改善Facebook的扎克伯格无地自容。1月4日,扎克伯格在个人页面上给2018年许下新年愿望,称“现在执行的政策与防止滥用的手段有太多错误”,并表示今年就对此进行改善。

图自扎克伯格Facebook账号

纽约时报当时分析,这是扎克伯格在解决“俄罗斯网络渗透”一事上给自己下挑战书,争取在今年彻底与“通俄门”一事撇清关系。不料才第三个月,扎克伯格就被自己打脸。但显然,Facebook的管理团队中,是有人对先前的用户信息数据管理存疑的。

脸书首席安全官被传辞职本人未否认

这个人就是Facebook首席安全官斯塔莫斯(Alex Stamos),他提倡“数据隐私保护事宜透明公开化”,但Facebook的其他高管似乎并不同意。

斯塔莫斯(Alex Stamos) 图自youtube

在管理层成为一匹“孤狼”,纽约时报透露,斯塔莫斯早在去年12月就从公司的各项事务中“隐退”。借助这次“剑桥分析”风波,斯塔莫斯本人在社交媒体上承认“工作重心的确已经转移”,但并没有像外界所述那般“无心工作”。

然而,他并没有公开否认,自己将在今年8月份离职的消息。

美国国会、欧洲议会压力纷至沓来

Facebook内部似乎乱作一团,美国国会向其从外部施压。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内部正商讨是否要请扎克伯格来“坐一坐”;参议院商务委员会已经确认,要向扎克伯格发送听证令;而参议员怀登(Ron Wyden)已经等不及,直接写亲笔信质问Facebook“数据泄露”的严重性。

点击查看大图已经写信给扎克伯格的怀登图自POLITICO

美国以外,欧洲议会议长塔亚尼(Antonio Tajani)在推特上点名Facebook,称欧洲议会将对此事彻底调查;更有甚者,欧洲司法委员会主席乔洛瓦(Věra Jourová)表示会将此事放在下周访美的行程之中,并计划和美国同行商讨。

办公桌上需要回的信越来越多,关键时刻,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却玩起“失踪”——事件发酵后,他至今没有对此做出任何回应。

“对用户数据的收割转卖,早已写入Facebook的DNA”

扎克伯格的确有更多需要顾虑的事。比起“到底有没有被俄罗斯占便宜”,Facebook首席执行官更要在乎的,是在这场声讨后,“公司还能不能继续靠卖用户数据来赚钱”。毕竟,这是Facebook立足之本。

美国有线卫视新闻网CNN称,对用户的数据“挖掘”,已经写入Facebook 的DNA。换句话说,其目前的盈利模式,就是“收割”用户的数据,再向软件开发商、广告商转卖获利。

CNN:收割用户数据的盈利模式已写入Facebook的DNA

更要命的是,这看似“与法律、道德违背”的操作,在Facebook眼中,是符合规范的。

就拿这次“剑桥分析”的主谋来说。剑桥大学心理学系高级研究员科根(Aleksandr Kogan)设计的那款“学术研究”APP,虽只有27万Facebook用户下载,却套得5000万个人信息数据(包括下载用户的好友)。此外,媒体调查甚至又指向了几年来的西方的头号大敌俄罗斯。卫报调查显示,科根与俄罗斯有很深的关系,甚至他的研究经费都是俄罗斯出的。

面对如此多的槽点,Facebook的回答却令人意外:“除了科根最后将数据转手给第三方(剑桥分析公司)的行为,其他都合理合法,符合规范。”

这种被卫报和纽约时报形容为“高度不负责”的态度,在另一件事上尽显无疑:据CNN透露,2015年就得知有“千万级数据外泄”的Facebook,刚开始的回应是“逃避”——删数据;直到今年危机爆发,Facebook才坦言,“是当时没删干净”。

虽然近年来Facebook对用户信息保护政策进行了完善,但到底离不开“利益驱使”的经营逻辑——根据广告数据追踪公司Borrell Associates的数据显示,从宏观角度来看,2014年美国中期选举时,数字广告仅占政治选举广告投入的不到1%,到了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22%,总额高达19亿美元。

CNN援引分析人士称,就这点来看,要让Facebook停止将用户数据转让,这几乎不可能。

摇钱树正在枯萎,Facebook是下一个MySpace?

扎克伯格若要继续安心收割,必须维持好一定体量的用户。但恐怕在这个点上,Facebook也遇到了危机。

在Facebook于今年1月底公布的财务报表上,其2017年第4季度在北美地区的活跃用户数,首次下降——从上一季度的1.85亿将至1.84亿。

不要小看这1百万的用户流失。彭博社分析指出,每个活跃用户对Facebook来说就是26.76美元的收入;而且随着上述电子广告投入的力度增加,每位用户的“价格”总的来说都在逐年上涨。这26.76美元,就比2016年同比增长了35%之多。

不巧的是,北美市场还占了占Facebook第四季度收入75%。

还有一些数据印证了摇钱树正在逐渐枯萎。比如,Facebook去年失去了280万25岁以下的用户,有分析称今年还要再丢200万;上个季度,用户每天上线Facebook的总时间同比减少了5000万小时。

越来越少的美国年轻人愿意使用Facebook 资料图

这些都是不好的征兆,路透社甚至用MySpace来对比Facebook,称曾经的如日中天已经不复存在。在用户量减少、广告市场饱和的前提下,即便是Facebook的“立足之本”,也会给其带来更少的收入。另外,这场数据外泄风波,很可能提前给Facebook宣判死刑。

路透社形容Facebook的命运将会和MySpace一样

个人信息如何不再“裸奔”?

同样的问题在国内也不乏讨论。相信很多读者都遇到过,消费者在登录一些网站时,经常会被问道,是否同意将个人信息用于第三方,但并未告知具体将消费者信息给了哪个第三方。

对此,天津大学法学院卓越教授、中国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杨立新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霸王条款,算是侵权。因为《互联网交易管理办法》不仅规定了经营者应采用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还规定了,对于信息收集,要求经营者需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否则,这就是侵权行为。也就是说,经营者到底将收集到的信息给了哪个第三方,适用什么范围、要去做什么,这都需要跟消费者讲明白。而且,消费者理当有充分的选择权。”

同时,网络上也存在某些“对个人信息的多度获取”,比如一个手电筒App,需要读取通讯录、定位地址等内容。

对此,杨立新表示:“无权获取而获取他人个人信息,是侵权行为;有权获取他人个人信息,但是超出合法的范围而收集与交易不相关的个人信息,同样也是侵权行为,都要承担侵权责任。对此的防范方法,就是只要你不同意,你就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要轻易点击。”

另一方面,黑客攻击窃取个人信息呈增长趋势。

某“搭线”支付宝试图窃取用户信息、资金的黑客图自央视

从事网络安全保护业务的一位技术人员曾向新华社表示,“从对政府机构、大型国企、高校、电商、交通等重点客户遭遇互联网黑客攻击的实时监测数据看,网络黑客入侵重点网站窃取信息有增无减,攻击手段日益多样化,而大量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一些机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不强,投入不足,特别是没有对不断出现的网络安全漏洞及时采取修复措施,很容易被黑客攻陷,造成大规模信息泄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