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小第三方支付寒冬已至
10-23
1780

近来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不太平静。继6家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牌照被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注销后,又有多家机构被曝无资质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

近来的第三方支付市场不太平静。

继6家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支付牌照被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注销后,又有多家机构被曝无资质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

5月27日,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涉嫌无资质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巡查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指出,5月中旬,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巡查发现,包括易付宝、阿里缘宝支付、财付宝、有付、积木支付等多家互联网平台涉嫌无资质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目前对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监管已收紧,违法违规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机构将首先出局。

4家网站已无法打开

法治周末记者通过央行官网“《支付业务许可证》核发信息公告”查询发现,已获许可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共有260家,上述《公告》提到的5家机构并不在列。

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应当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未经央行批准,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支付业务。

“判断第三方支付机构是否取得业务资质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央行官网公告系统查询,一种是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住所或网站了解。”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曾凡波对法治周末记者表示,根据《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支付机构应当将《支付业务许可证》放置其住所显著位置,支付机构有网站的,还应当在网站主页显著位置公示其《支付业务许可证》的影像信息。

6月2日,记者分别登录上述5家机构的官网发现,易付宝、积木支付、财付宝、阿里缘宝支付4家机构的网站均已无法打开;而在有付的网站上,记者并未在主页上看到《支付业务许可证》的公示信息。

随后,记者通过有付网站向其在线客服询问“有付是否获得支付许可”,但截至记者发稿,仍未收到回复。

有付官网资料显示,其运营主体为上海有付网络科技公司,“是一家专业提供国际信用卡收单服务的第三方支付公司”;而工商注册信息显示,上海有付网络科技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网络科技、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等,其中,电子商务类别中明确写到“不得从事增值电信、金融业务”。

记者又试图通过工商信息中留存的电话联系有付公司,对方工作人员接听电话后明确表示“公司是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的,目前做得最多的是海外电商的第三方支付业务”,但当记者询问其资质问题时,对方旋即挂断电话;后来,记者多次拨打该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有付经营主体第三方支付资质存疑,该平台涉嫌无资质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记者在上述《公告》中看到。

多涉银行卡收单业务

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上述被“点名”的5家机构,主要业务都是银行卡收单。例如,积木支付的业务显示为收单、传统POS代收等。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第三方支付市场无证经营多以“二清”公司(指POS机的结算款并非直接支付商户,而是由一家第三方公司二次清算后再划出)的形式存在,而目前国内的“二清”公司已超过2000家。

“除了获得《支付业务许可证》外,只有业务范围包含‘银行卡收单’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才有资质从事银行卡收单业务。”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廖天虎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央行发牌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中,分为互联网支付、固定/移动电话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数字电视支付、银行卡收单等几种,其中具有银行卡收单牌照的共有62家。

事实上,针对无资质机构开展银行卡收单业务的情况,央行曾多次发布银行卡收单业务风险提示,例如,去年2月,央行提示“广大银行卡特约商户应强化风险意识,与有资质机构合作,合规开展刷卡消费结算业务,避免因与无资质机构合作导致的刷卡消费结算资金未到账事件发生”。

“因为银行卡收单费率是根据商户类型确定费率的,一些商户为了享受低费率,就试图套用其他低费率商户的POS机进行安装,使得不少无资质的第三方支付收单机构趁机乱入,为商户安装费率更低的POS机。”廖天虎提到,不少没有牌照的公司通过正规公司提供的渠道做清算业务,并与正规公司分享利润,却游离在监管之外,导致一系列风险隐患,如卷款跑路风险、洗钱风险、挤兑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

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央行多次出手整治银行卡收单乱象。例如,去年7月,第三方支付公司银联商务和通联支付,就因存在为无证机构提供交易接口、外包服务管理不规范等严重违规行为,分别被罚2653.7万元和1110万元。

对于无资质开展支付业务应受到的处罚,曾凡波告诉记者,按照相关法律规定,任何非金融机构和个人未经央行批准擅自从事或变相从事支付业务的,央行及分支机构责令其终止支付业务;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可能涉嫌的罪名包括洗钱罪、非法经营罪、集资诈骗罪等。”廖天虎指出。

双寡头占九成多市场份额

在上述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看来,此次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布《公告》,对无资质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机构“点名”,某种程度上也释放出监管收紧的信号,而违法违规开展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机构将首先出局。

“不少无证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常采取低价倾销等恶性竞争方式,给持证机构的经营造成压力,对这种恶意违规的公司重点打击,有利于维护第三方支付市场的有序竞争。”该业内人士谈道,除了清理无证机构外,早在去年8月,央行就正式宣布不再批设新的支付机构,这也促使第三方支付市场进入存量洗牌期。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自2011年5月3日至2015年3月26日,央行分8批共发放270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后因倒闭、主动申请注销、合并注销等原因,获得许可的支付机构减少了10家,目前共有260家获牌支付机构。

“260家的数量并不少,但整个行业的交易量却主要是由几家企业贡献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已呈现出马太效应。”互联网金融行业分析师郭静指出。

易观智库数据统计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达18.8万亿元,其中支付宝和腾讯金融占据绝对市场份额,分别占比53.7%和39.51%;第二梯队则是壹钱包、连连支付和联动优势,所占份额均未超过2%。 “中小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加在一起还不到7%,面临严峻的生存环境。”易观国际分析师马韬认为,较为便捷的二维码支付,正在取代玩家众多、竞争激烈的POS机支付,同时,对绝大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来说,靠沉淀资金利息获利的盈利方式正在受到规范限制。

1月13日,央行发布《关于实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自2017年4月17日起,支付机构应将客户备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该账户资金暂不计息。

“因涉及清算,第三方支付会沉淀大量客户资金,这些沉淀资金的利息占到很多支付公司整体利润的一半以上,没了备付金的利息收入,银行卡收单等日常业务也大幅缩减,很多持牌企业已经沦为壳公司。”郭静认为,获牌的中小第三方支付企业如果不调整业务,将很难生存,或许终将面临牌照被注销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