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平台入局对决,凸显快递链价值
10-23
772

当前快递行业的竞争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三角竞争关系:平台与平台之间、快递与平台、快递与快递之间;而理解各方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商业逻辑变迁对于快递投资或具更加长远的指导

平台入局对决,凸显快递链价值_物流_电商之家

当前快递行业的竞争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三角竞争关系:平台与平台之间、快递与平台、快递与快递之间;而理解各方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商业逻辑变迁对于快递投资或具更加长远的指导意义。

电商格局趋于稳定,天猫京东双寡头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2016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已达5.3万亿元,同比增长39.1%;网络购物用户达到5亿人次,同比提升8.6%。可见当前国内网络零售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主要来自单人购买金额的上升,而非用户数的增长。各大电商平台竞争的焦点逐渐从争夺潜在用户转为存量用户消费潜力的挖掘,而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当前电商B2C市场格局逐渐稳定,天猫和京东双寡头竞争态势有望长期保持。根据艾瑞咨询统计,在2016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销售额中,阿里天猫以57%左右的市场份额稳居首位,京东以25%的市场份额次之,二者合计占中国B2C网络购物交易额的80%以上,与排名其后的其他电商企业拉开了绝对的差距。

从增速上看,体量最大的淘宝增长放缓至行业平均水平以下,而在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下,天猫、京东、苏宁和唯品会等B2C电商平台仍有30-40%以上的较高增速。

电商造节常态化,竞争白热化、同质化

继天猫“双11”开创先河后,电商造节热潮兴起,从年初的天猫年货节、年中的京东“618”大促到年底的“双11”、“双12”,大大小小的电商促销节贯穿全年,电商造节促销成为常态化竞争手段。

“双11”仍是其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2016年“双11”全球狂节天猫的交易额达到1207亿元;但随着竞争同质化及白热化,“双11”已从原来的阿里天猫一家独大,进入群雄割据混战,包括京东、当当、苏宁等电商企业都投入战局,成为全电商业的促销狂欢日,战火甚至从线上烧到线下,大型购物商场和实体店亦加入促销大军。

2017年“618”成为“双11”之后又一个电商大促高峰。6月1日至18日,京东累计全渠道交易额达到1199亿元,逼近去年“双11”天猫成交量,且今年“618”正式成为电商全面参与的年中大促,包括天猫、苏宁、国内、唯品会等各大电商均加入战局。以京东和天猫为两大阵营,逐渐形成了以“618”和“双11”位时间节点的全民购物双峰格局。

今年“618”期间,以京东和天猫为代表的两大电商阵营的激烈交锋,并向对方优势领域强势渗透:天猫联合诸多品牌及苏宁助阵,挑战京东在3C领域的传统优势地位,而京东也加强了在服饰、生活等品类的进攻,女性用户达到去年同期的近2倍。

另一方面,2017年“618”除了京东和天猫全面激战外,也是平台和商家矛盾爆发最为激烈的一年。在“618”前后,出现商家被逼“站队”、在京东和天猫平台之间二选一的传闻,也侧面显示了电商巨头之间竞争的白热化。

物流领域逐渐成为下一个主战场

在商品质量提升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提升用户物流体验成为双方发力的重心。对于消费者来说,最直接的用户体验当属商品体验和服务体验,进一步细化到商品质量和配送速度上。

此前淘宝因假货横行而备受诟病,天猫问世后这一状况大为改善,电商巨头之间的竞争逐渐转向难度更高的物流体验上,力图通过提高配送速度来提升用户体验,进而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规模。

菜鸟物流和京东物流的成立,各自带有鲜明的特色。沿袭阿里的平台传统,菜鸟并不直接涉足快递业务,而是通过掌握众多天猫店铺的信息资源,将各大快递公司纳入菜鸟网络,实现数据和运力的优化利用;京东则从自营业务起家,通过自建物流在保持商品质量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同时降低供应链成本。

库存管理是双方共同的发力点,菜鸟和京东均采用自建或租用仓储中心,在库存端实行强有力的把控。成立后,作为菜鸟基础设施的“地网”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全国核心城市通过“自建+合作”的方式建设物理层面的仓储设施;2007年京东自建物流开始便不断扩大仓储面积。

为了提高配送效率,实现统仓统配,菜鸟和京东均逐步减少SOP(Sale On Pop)合作模式,而转为FBP/LBP/SOPL等更有物流效率的合作模式。SOP模式的特点是第三方卖家自行将订单打包、选择快递进行配送、开票、售后服务等一整套流程,淘宝/京东只负责平台引流;与之相比,FBP/LBP/SOPL则是货物进入平台自建仓储后,由平台调配优势运力进行配送,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配送效率。

快递服务提升为双方共识。提升用户物流体验为菜鸟和京东在物流领域的不二目标。对菜鸟来说,掌握优势订单资源和仓储系统,提升快递服务质量有利于其稳定用户;对京东而言,其京东物流所带来的用户体验提升自不必说,对第三方店铺所用快递的要求提高,也有利于其自身平台的建设和用户体验的提升。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一趋势下,菜鸟和京东都不遗余力的要求和推动快递物流企业提升服务质量。

平台与快递:合作与竞争并存,边界相互渗透

随着快递物流在消费者购物体验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国内主要电商平台也都以不同模式切入物流领域,典型模式有京东的自建物流和阿里旗下的菜鸟网络。同时,第三方快递仍在平台扮演重要的物流配送角色,部分快递企业也开始依托网络优势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快递与电商平台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二者在电商物流领域的边界模糊,随着平台加速向物流领域渗透,快递与平台的竞合关系的选择,或将一定程度决定快递公司的长远定位和发展。

丨京东模式:自建物流,向第三方卖家渗透

自建物流体系作为其B2C的一环,以提升其整体竞争力。2007年,京东开始自建物流,此后,物流成为京东核心竞争力之一;2012年,京东青龙系统上线,能够支持千万级单量,解决了过去的宕机、数据管理问题。

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京东物流已经形成了中小件物流网、大件物流网和冷链物流网的三张网布局,拥有分布在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华中、东北、西北的7个智能物流中心、263个大型仓库、约580万平米的仓储设施、6900余个配送站和自提点、超过6.7万名自营派送员工,完成了对全国2658个区县的覆盖。

京东物流体系为京东电商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仓储到配送均为自营。消费者在京东平台下单后,京东通过一级库房、二级库房将货物运送至最近的京东站点或者直接配送到消费者手中,减少其中的供应链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消费者体验。

自建物流的基础是交易额的不断扩大,较第三方物流性价比更高。与第三方物流相比,自建物流成本高,但时效快、消费者体验更好。在京东业务量较小的区域,其自建物流性价比较低,但随着京东电商交易额的不断扩大,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自建物流平均成本逐渐下滑,性价比提升。

采购-仓储-运输-配送,京东电商业务以提升用户体验为核心,不断提高自营比例。从提升用户体验为出发点,京东逐渐取消由第三方提供的服务,采用自营的方式提高掌控力度。

丨菜鸟模式:搭建物流平台,以数据为核心竞争力

阿里沿袭平台传统,依托菜鸟网络打造物流体系,成立之初股东包括线下门店、地产、快递等物流核心要素公司。2013年5月28日,阿里巴巴集团、银泰集团联合复星集团、富春集团、顺丰集团、“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共同宣布,“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简称CSN)项目正式启动,合作各方共同出资组建的“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不直接运营快递物流,但以数据为核心竞争力,通过掌握数据平台、仓库和驿站,制定利益分配机制。

菜鸟数据平台负责电商件的数据和快递指令的下发,依托淘宝和天猫的天然优势,成为信息的第一阶段源头;菜鸟仓库或自建、或租用,但菜鸟拥有很强的掌控力度,覆盖全国250个城市,仓储面积(峰值)500多万平方米;此外,菜鸟驿站提供包裹的代收、代寄服务,不仅有助于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还可以有效掌握消费者分布、取货时间等数据信息。

订单归菜鸟,仓储在菜鸟,电商快递更多的变为运力提供方。通达系快递70%左右的订单来自于电商件。因此,在整个菜鸟体系中,阿里掌握着上游的订单数据,直接决定了多数下游电商快递的业务量;另一方面,菜鸟大建仓储中心,一定程度上又弱化了各大快递的干线分拣运输的中心功能。

丨顺丰模式:依托直营网络,向上延伸电商,向下布局最后一公里

顺丰为国内全直营民营快递龙头,总部控制了从末端收派网点到干线运输、中转枢纽的全部网络。“通达系”快递等加盟制的民营快递,主要掌控包括核心分拣中心和干线运输的干线网络;京东物流的模式则是“仓储+配送”,仅为快递物流网络的最末端的环节。

从几类快递不同的网络形态可见,顺丰对全网拥有很强的控制力,并构成了顺丰能够保证时效性、稳定性以及服务质量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可以通过完整的快递物流网络,为客户提供“仓干配”一体化服务,并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进而提供销售预测、提前发货、库存管理等供应链综合解决方案。

这实际上也是包括菜鸟、京东等平台物流,以及主要民营快递的目标愿景,因此从目前看,顺丰与平台物流的竞争关系更为直接,也是顺丰和菜鸟在数据共享方面爆发冲突的原因。

依托高效的物流网络,尤其是在冷链物流方面的领先优势,顺丰也向产业链上游的商业进行布局。2012年顺丰优选正式上线,以专营高端进口食品及生鲜、全球产地直供和全程冷链运输为卖点。在“O2O”盛极一时的2014年,顺丰又通过“嘿客”布局全国线下门店,以抢占社区入口和解决最后一公里痛点;截至2016年3月底,顺丰商业旗下门店数量达1853个,覆盖全国47个业务区域。

顺丰产业链延伸的另一个方向在“最后一公里”,组建丰巢解决物流痛点。快递“最后一公里”,是将商品快件交至消费者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电商和快递公司对于消费者直接互动窗口的争夺点。虽然过去几年快递业高速增长,但“最后一公里”送货时间冲突、效率低下、成本高企及服务质量较低等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痛点所在。

作为连接快递员和消费者的媒介,丰巢智能快递柜不仅能够节省快递员取件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提高消费者收取和寄送快递的效率,助力解决快递最后一公里问题。另一方面,丰巢亦可在最后一公里精准收集消费者行为习惯等场景数据,建立自己的大数据

快递之间:独立或方能走的更远

电商件仍为快递公司重要业务来源。过去五六年中国快递行业的高速增长主要动因来自电商网购的蓬勃发展,电商件也自然成为多数快递公司最主要的业务贡献。2013-2016年间,定位中高端商务件的顺丰市场份额从12%降至8%左右,而众多中小快递分享电商红利下市场份额持续提升至40%以上。

根据国家邮政局数据,2014年全国快递总量中,近70%来自电商;2015年邮政局对全国主要快递物流企业统计调研结果显示,有6成的快递网点电商件比例超过50%,接近20%的网点电商件占总业务量比例达到80%。近几年传统电商增速趋缓,但包括跨境电商、社交电商等广义电商仍是快递需求的主要来源。

 

提升份额、做强服务方能增强话语权

从2013年到2017年间天猫淘宝平台的快递公司份额变化可以看到,通达系快递公司之间份额基本为此消彼长态势:中通份额从16%持续提升至目前的26%左右,跃居首位;韵达占比比较稳定,保持在16%-17%左右;申通份额萎缩最为明显,从2013年份额第一的26%逐渐下降至13%,而圆通份额也下滑至20%以下。

一方面,通达系快递之间在平台的份额差距并不显著,仍存在相互赶超的可能;另一方面,第一梯队以外其他快递公司,在阿里系的业务量比例则从20%提升至近30%,显示整体集中度下行。这一竞争格局实际上更有利于阿里平台在与快递公司的竞合关系中占据强势地位,而份额较分散的快递公司话语权就相对较弱。

通达系快递公司在阿里平台的份额变化,和集中度下降趋势,实际上反映了过去几年快递行业高速增长、竞争同质化的结果。2017年是快递行业发生诸多变化的分水岭,一方面行业需求增长换挡至中高速,且消费升级驱动下中高端B2C电商崛起,另一方面行业集中度步入提升趋势,来自各方的竞争整合加剧。

在这一背景下,对于第三方快递公司而言,需要做的是保持快递增长、不至于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掉队,同时提升服务质量以适应商家和消费者对于快递物流更高的要求,从而实现份额持续稳健的提升,方能在与各方的竞争中获得足够的话语权。

减少对单一平台的依赖,“独立的未来”或为更长远的战略选择

随着消费升级下B2C占比反超C2C,低价但质量层次不齐的淘宝GMV增速放缓,而天猫、京东等品牌电商仍有40%左右的高增速,这些平台商家对快递物流的时效和质量要求增加,而对价格的敏感度有所下降。

顺丰也从此前基本不参与电商件竞争到切入中高端电商快递市场,并凭借品牌和服务优势占据领先地位;苹果、华为、优衣库、茅台等均为顺丰客户,2016年“双11”TOP10的男女装品牌中,80%以上都选择了顺丰的服务。目前顺丰业务量中预计30%-40%为电商件,但来自菜鸟的件量仅占10%左右,对单一平台的依赖度较低,因此在与菜鸟的数据之争中,顺丰才能有足够的底气与其正面交锋。

但以电商件起家的通达系快递公司对淘系的依赖程度就要远高于顺丰。根据中通年报披露,2014-2016年公司业务量中近8成来自阿里系,其他几家通达系快递虽未披露,考虑业务结构类似、产品同质化,预计比例也在70%-80%左右。

但随着今年快递与电商之间的矛盾冲突正面化,对快递公司而言敲响了警钟,第三方快递公司显然也意识到对单一平台过度依赖的潜在风险。中通的阿里系电商件占比呈逐年下降趋势,2017年预计降至70%。

纵然快递巨头服务的商业体和商品多有变迁,但唯一不变的是独立快递公司的快递服务。

2017年随着快递业换挡至中高速,行业步入整合加剧、集中度提升,与电商的竞合关系愈加复杂,中国快递行业或逐渐步入新的竞争阶段。除了对网络管控能力、快递时效、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以外,独立发展的商业逻辑或是一个更长的战略选择。

独立第三方快递需要一方面做大规模、提升份额,另一方面减少对单个平台的依赖程度,在电商平台之间、平台与快递之间再度爆发冲突之时,才不至于被挟制而失去独立的话语权和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