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段子手为啥总是这么火?
10-23
33

“水啊,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能喝。”(Water, water everywhere. Nor any drop to drink.) 英国诗人Coleridge描述受困于大海,却没有一滴水能喝的窘境,正是当前这个信息时代的真实写照。

“水啊,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能喝。”(Water, water everywhere. Nor any drop to drink.) 英国诗人Coleridge描述受困于大海,却没有一滴水能喝的窘境,正是当前这个...

水啊,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能喝。 (Water, water everywhere. Nor any drop to drink.) 英国诗人Coleridge描述受困于大海,却没有一滴水能喝的窘境,正是当前这个信息时代的真实写照。

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道德观中有一条是 说话之前,先理解你要说的话 。作为一个现代人,在所有人际关系比过去任何时代更复杂的生活中, 语言 与 理解 两个字又有多重要?

也许你心里很不以为然,不能理解他人是常事,如果说连自己要说的都不理解,岂非笑话?但静下心来想一想就会发现,的确有许多人并不 理解 自己的意念与语言,因此,这些话语在别人的检视之下就以 欺骗 、 夸张 、 莫名其妙 等不同方式成形了。

不久前,我去办一场活动,因为先前与我接洽的人员已离职,所以在报名完成后,我才知道主办单位对外说明的活动形式与我所了解的不同。虽然这不是一个符合场地与设备条件的计划,但当我想到那些不了解状况的民众时,我也就认真地想着各种克服困难的办法。一方面从活动内容的设计下手,另一方面要求主办单位立刻通知报名的人,请他们体谅并做一些调整。

在与主办单位接洽当中,大家态度都很好,但 好 在这次的事情上只是一种语言的感觉,实际该做的事却没人执行。我相信当人遇到共同的困难时,如果只有表面同心却没有真正的协力,这言语上的 好 到末了反而会变成一种 坏 的印象;说话的人用毫无进度的行为,推翻了自己语言所建立的表面诚意,让大家都非常困扰。

一个星期后,我很担心地打电话去问是否发出通知了?主办人说: 没有!因为我们打算等当天再告知。 我的心一沉,立刻就表达了这对报名者非常不礼貌;更何况他们已经同意了这个做法,却没有付诸行动。

又隔一天,我已把所有的工作细节都拟定好了,在讨论中,对方又很亲切地问: 设备上我们可以支援什么? 我听后充满期待地反问: 你们有哪些设备? 对方很可爱地答道: 哦!我们什么都没有。 我当时想到自己心中常常归纳出来的两句话:有些话不能算是问题;有些话不能算是答案。

理解 是成熟的心理过程,当我们理解自己所说的话,代表的是对蕴藏在话中的责任有完整的认知与实践的热情。如果我们不想 理解 自己说话的内容,就不要怪他人误解或不信任。现在的媒体,已经越来越不理解自己说出的话语,除了标题以外。

同样伟大的希腊哲学奠基者苏格拉底中年时的生活习惯是:每天用完早餐,就外出游逛,找人聊天。他喜欢一对一的谈话方式,而不喜欢上课或演讲,因为上课没有沟通对话的机会,反而在聊天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他的方法。

我们与别人谈话,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式。譬如, 我告诉你一件事情。 这就是一种方法──我直接告诉你一件事情的发生,因为我看到的你没有看到。另一种方法是在谈话中,听到对方提及某种概念时,我可以反问: 既然你使用这个词语,就应该知道它的意思。 举个例子,苏格拉底和一个年轻人聊天的时候,故意引导对方,说:

你觉得某某老师为了援救小孩,却牺牲自己被火烧死的事情,是不是显得她很勇敢?

年轻人上说: 对!她真的好勇敢,令人佩服!

苏格拉底又说: 你如此肯定她是勇敢的,那么你一定知道什么是勇敢?

那当然!

苏格拉底继续问: 我想了很久,就是不清楚勇敢的本质是什么?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勇敢?

年轻人说: 勇敢就是勇敢地去救人。

苏格拉底再问: 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救人,那么是不是没有机会救人的人,就没有办法表现勇敢呢?

不对,不对!有些人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可是 他讲了半天,举了很多个别的勇敢情况来加以归纳。但是,苏格拉底问题的真正含义是:

如果不先知道勇敢的定义,又如何知道什么是勇敢的表现?

这样的反问法,启发我们反省的空间: 你是不是没有经过考虑,就接受许多既成的观念? 这个观念往往是风俗习惯或是传统权威所造成,以致你根本没有经过批评的反省,就盲目认定某行为一定是好的或坏的。

内心没有真正理解,行为就会缺乏稳固的基础。譬如,我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只是根据别人的说词,在什么情况下跳水救人就是勇敢。所以,我一定要等待机会,以跳水救人来表现勇敢。事实上,我不知道勇敢的本质是什么,我不是为了勇敢而勇敢,也不是为了别人的称赞。像这样反省之后,就会发现,真的需要重新思考自己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知识?

这种通过反诘、辩证,再设法归纳成普遍的概念或定义的方法,就是苏格拉底所用的思考方法。而现在的人看一篇文章只用10秒的情况下,你指望他们内心真正理解吗?

然而,以上这些老朽的话都不是我要说的重点。现在的主流精英们往往出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轻时用的手机还是3310、玩的还是WOW,刚上网的时候对于社交网站或者自媒体完全没有听过。也就是说,在这些使用者性格成长的重要期间,社交网路都并未真正参与到他们的生活 相信我,网游上的公会聊天和现在年轻人的交流还是有差别的。

我们常说: 在班上带头排挤他人的人,往往具有领袖气质。 因为这些人在人际关系里总是游刃有余 不过,这只仅限于 现实生活 。现在18岁左右的青少年,已经越来越容易找到好友上千人、粉丝人数破万,而且随便发一张自拍照也能突破300个赞的人。这些社群病毒的带原者,才是真正未来操纵互联网影响力的人才。因为科技的进步,代际鸿沟的出现间隔将会更短,过去也许是12年一个世代,如今可能隔5年就如同隔了一个世代。 

也许你会认为,他们的风格是 亚文化、上不了台面 ,但事实上,每个时代的群体都经过这一阶段。无论是父母、教授、政府官员,在他们18岁时所使用的语言,也都被长辈视为不入流、不正式;而过去这些 不入流 的语言,如今已经是我们随处可见到、可听到的了。 

所谓的文化,就是不断向下融合的聚合体。

回头看这这些社群病毒携带者,他们的优势在哪里?

1. 通晓社群语言

2. 知道如何吸引网友的注意

3. 明白正确的受众群在哪里

4. 了解什么是网友的痛点、笑点、哭点

当所有企业的营销人员,汲汲营营不断学习营销手段的时候,对于这些年轻人而言,推广自己却像是接电话一样自然 面对这样环境教育所带来的差异,即使是70后精英,也显得尴尬生硬。云里头看世界很不一样,有高度,但是模模糊糊。

所以说,论传播,我们真该向那些 似乎什么都不懂 的年轻人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