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巨头来势汹汹,“苹果的乔布斯,亚马逊的杰夫·贝索斯,他们都曾断言电子书会在五年之内占到整个市场的50%。
“有了亚马逊,还有什么必要去书店?”这是许多人的疑虑。
互联网巨头来势汹汹,“苹果的乔布斯,亚马逊的杰夫·贝索斯,他们都曾断言电子书会在五年之内占到整个市场的50%。”然而事实确并非如此,不止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国际上诸如伦敦、澳大利亚悉尼等城市独立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虽然独立书店的商业模式都处于探索阶段,然而正是由于城市文化产业以及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独立书店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
商业文明对孤独灵魂的慰藉
城市是人类进化的高级结果,群体进化的高阶,而现代城市则参杂了太多统治者的意志,引导了大众。可城市也是现代书店的依附,更是无法摆脱的宿命。
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阅读方式和体验,“碎片化”与“浅阅读”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以数字技术为核心、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移动阅读终端的兴起,似乎使印刷书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载体失去了存在价值和发展方向——至少对当下很多城市的独立实体书店而言,作为前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载体与文化传播空间,印刷书与实体书店的作用和社会地位正在被逐渐颠覆和替代。
然而,作为读者来说,人们焦虑于所谓的信息盈余所带来的眩晕感,争执于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是否在摧毁深度阅读的优雅。但不管是长篇的文字报道,亦或是图书阅读,人们在上面所花费的时间已经无可争议的下降了,这已经严重伤害了图书出版的运作模式和盈利模式。
始于2009年的实体书店倒闭潮便是明证,至2011年可谓是全球实体书店共同面临的寒冬。这一轮倒闭潮涉及了很多知名的书店,因此引起了公众与业界极高的关注度。在国内,如广州三联书店,北京的第三极、风入松,还有厦门的光合作用等,在国外实体书店的境遇同样严峻,如申请破产保护的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博德斯集团和低价售卖的号称全球最大的连锁书店企业巴诺书店等。
时至今日,实体书店在经历了2012年和2013年呈现出负增长状态以来,2014年至今年上半年都迎来了正增长的态势。从不同城市看,前期受网店影响较大的一线城市书店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实体书店的回升,一方面和网店影响减弱有关,因为地面店和实体店的关系从补充竞争,再到如今的融合;另一方面也和书店改造升级、多元经营有关。或许正是经历了始于2009年的倒闭潮,才会有方所把重点放在了对文化空间的塑造,才会有枫林晚+企业图书馆的打造……
也正缘于此,这样一批注重城市文化空间打造的独立书店,在这一轮图书市场回暖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缘何这些装饰典雅、综合经营的书店会以一种“逆势”的姿态在大城市中的高档商崛起?对比之前的实体书店,这些书店出现、生存和发展的支撑点在何处?
如今的大多数独立书店经过互联网电子化阅读的冲击在经营模式上都发生了改变,这是商业的进化。书店已经摆脱了单纯卖书的经营路径,更多的注重对店内文化空间的打造,进而通过店内的装饰、空间的处理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因为人作为感知的动物,对事物的认知都是通过外在的表现进行初步的标签化归类,进而再进行深入的了解。
同时独立书店还会进行周边经营产品的开发与售卖,强化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以及在挑选书籍上体现自己的独特定位。根据我走访的两家书店,如深圳1234space西西弗书店长期以来秉承“参与构成本地精神生活”的价值理念,以“引导推动大众精品阅读”的经营理念,公司成立了专门的部门负责图书的挑选工作。
因为当今的图书环境浩如烟海,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出版图书超过45万种,超越美国一倍多,成为世界第一出版大国。但与此同时,绝大部分都是垃圾书,这些垃圾书的数量超过85%,我们不仅是世界上的出版大国,还是“垃圾书”的出版大国。因此对于如西西弗一样的独立书店,它就是帮助大众进行优质图书的挑选,进而在这个过程中突出自己的文化定位。
除此之外,西西弗书店还成了大宗客户部来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这个部门一般针对两种客户,一种是针对企业的,还有一个是针对个人需要大批量采购图书的;第二要做比较精致的服务,为客户选择推荐他所需要的精品图书,配套服务是实时更新图书的品种、类别,进而提供图书物理空间的打造,比如客人书房的打造服务。
正是面对互联网的冲击,独立书店才发现自己唯一的优势就在于实体店内物理空间的打造与完善。正是基于独立书店对店内物理空间的重视与完善,才使得其所营造的氛围更适宜承载公共空间的交流与讨论。例如号称广州首家不打烊书店的1200bookshop由于其创始人刘二囍在台湾环岛旅行的经历,“深夜读书分享会”成为书店的品牌栏目。书店内有专门的房间来免费提供给背包客住宿,而每晚的分享会也都由这些背包客分享自己的经历,因此吸引了许多的读者前来倾听。
然而,任何新媒介诞生的初期我们都要赋予它颠覆一些旧媒介的力量,但是当这些新媒介作为新的产业诞生的时候,总会成为资本的宠儿,正是这些才让我们产生了新媒介颠覆一切的错觉。网络书店正是这样,如亚马逊、京东、当当等等,由于享受到互联网红利,以及用资本引流的需要,他们往往以很低的价格售卖图书,甚至低于成本。这种在资本参与下的不正当竞争扰乱了整个图书出版市场,给实体书店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因此,一时间实体书店灭亡的论调喧嚣尘上,然而“新媒体”每一次在宣称颠覆“旧媒体”的过程中,每一次都没成功过。像电影之于广播,电视之于电影,我想这一次互联网之于报纸、图书也是一样。
这当中的缘由,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人们的需求更多的转向于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这些需求的实现都有赖于物理空间的完善和精神产品的提供。书店作为一种提供精神产品的物理空间,恰好满足了这两种要求,因为当今的物质消费更多的转向了对商品的意义消费,体验经济时代已悄然来临,而无论是意义的消费和体验经济目前的技术无法做到线上的体验,只能是线下的体验,这是作为网络书店无法提供物理文化空间的所比拟的。
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角度来说,更多的只是城市物理空间的填充,对于公共空间的挤压。独立书店作为一种城市文化空间的物理延伸,其承载着重塑公共空间的重任,人们在这里进行思想的讨论、交流,它不仅是人们休闲的场所,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而这些是互联网技术所无法解决的。
身在大都市中,那些背井离乡的年轻人,书店或许成为他们暂时摆脱现实压力、困境与孤独的临时乌托邦。
诚然,独立书店面对互联网大潮的冲击,以及如火如荼的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着大批倒闭的尴尬境地。但是这是城市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对文化的需求以及对实用主义的崇拜,一定会随着转型期的结束而变得明朗;而对于互联网的冲击而言,实体独立书店的多元化转型以及对店内物理空间的体验打造是正确的方向。因为于城市而言,文化是发展的精髓所在,伫立于城市角落的实体书店,正是为城市提供着不竭的动力;而对于读者个人而言,独立书店所提供的文化空间的感官消费与体验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比拟的。
无法摆脱的群体渴望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完善,20世纪60年代“城市公共空间”便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被提出,旋即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城市公共空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它是指人民日常使用的包括街道、广场等在内的公共的室外空间;而广义上的城市空间的范围可以扩展到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比如城市中心区、公共绿化地段等。
同时,城市公共空间也具有开放性和大众性等多项特征。大众性是城市公共空间最重要的特征,充分体现“公共”二字的实质内涵,表明城市公共空间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那些为少部分人服务的空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共。“城市最初是神灵的家园,最后变成了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芒福德认为,人性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挥,城市的本质便是关怀人、陶冶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公共空间便成为城市关怀人、陶冶人的主体部分。而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层次分类而言,可以分为物质性和社会性,前者关注人的感官,后者更关注人的内心感受。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大量涌入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等问题,使得城市的畸形发展,进而导致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侵蚀。尤其是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问题尤其突出。譬如,近年来社会上爆发的对广场舞的鄙视,正是由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缺失导致的社会问题。而城市独立书店的崛起,它首先承载的就是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的责任与义务。因为随着社会的综合发展,人们休闲生活方式的追求也在进一步加大,但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缩小恰好与之形成一对矛盾,因此也就造成了即使在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网络电子阅读的风生水起,也无法阻止当前一线城市大批独立书店崛起的事实。
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发展,已经进入经济的腾飞阶段,而其中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城市化。城市化所引发的社会动向之一就是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大批涌现,它是消费社会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当前城市公共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互联网商业的入侵,部分地弱化了城市商业综合体的影响力。虽然人既然具有社会属性,这一点无法改变,那么互联网商业体系就不可能占据主导,但这也进一步催生了城市文化商业综合体的构想与建设,而独立书店作为其中城市文化空间的构建者,其与大型商业综合体进行融合是必然趋势。
譬如北京Page One书店就开在了北京国贸,因为如今的大型综合商场也在转型发展,其现今也更加强调商场的定位,需要有一片文化空间来凸显自己的品味与格调。国外的大型综合商场也都有书店,因为他们知道,阅读从来都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衣食住行之外,需要一些精神的抚慰。广州的方所开在了顶级shopping mall太古汇,西西弗与万象城的合作也都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除了二者在功能定位上的一致性与互补性,它们在商业上也存在着商业互补性,二者存在着相互引流的客观关系。这样一种良性互补的循环对于二者的发展来说都是有益而无弊的。
人所具有的社会性使得“聚集”必然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源自于古希腊“广场文化”的公共空间,在17世纪的咖啡馆被发扬光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17世纪的咖啡馆为启蒙运动的开展提供了信息交流与讨论的场所,是市民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样也是格拉布街文人参与社会启蒙的场所,它正是近代公共空间的最初模样,只是现代被哈贝马斯等人的理论予以抽象化,赋予了其更多的政治民主意味。
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咖啡馆的信息交流与讨论的公共空间属性被弱化,更多的转向于休闲娱乐的功能。而如今的独立书店更多的承载了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讨论,其所表现的公共属性正承载着17世纪咖啡馆公共空间的功能,其中既有休闲属性的存在,也继承了政治民主功能。
当社会变的越来越陌生化,当我们每个个体变的越来越孤独。但生而为人注定无法摆脱对群体的渴望。而书店就像一个城市乌托邦,承载了我们最原始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