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中粮我买网向香港联交所第一次提交了招股说明书的申请版本,正式开启港交所上市之路,但募集资金数额、发行股份数量与具体上市时间尚未确定。
中粮我买网在招股书里提
8月21日,中粮我买网向香港联交所第一次提交了招股说明书的申请版本,正式开启港交所上市之路,但募集资金数额、发行股份数量与具体上市时间尚未确定。
中粮我买网在招股书里提到,募集资金将用于扩大海外直接采购能力、加强配送基础设施、销售及营销、研发、战略投资及收购,以及一般营运资金。值得注意的是,在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共三年半的时间里,中粮我买网亏损总额达33亿元。
为此,《中国经营报》记者向中粮我买网发去采访函,试图了解公司上市进展等相关情况,但是中粮我买网方面回应称,“目前没有关于上市的消息对媒体披露。”
亏损正在扩大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中粮我买网由中粮集团于2009年投资创办,作为食品类B2C电子商务网站,销售商品包括休闲食品、粮油、冲调品、酒类等百种品类,其目标群体定位在都市白领和居家生活的年轻一族。2015年,中粮我买网在获得以泰康人寿和百度为首的4家机构共计2.2亿美元的C轮融资之后,市场估值达到10亿美元。
记者从中粮我买网的上市文件中了解到,从2014年到2016年,公司虽然年收入从10.8亿元增加至23.22亿元,两年复合年增长率达到46.7%,但连续三年都出现亏损,亏损金额分别达到6.31亿元、9.78亿元和8.87亿元。而在2017年上半年,亏损达8.39亿元,去年同期亏损仅为5.72亿元。也就是说,在三年半时间内,中粮我买网累计亏损33.35亿元人民币。
面对接连亏损的状态,中粮我买网的上市被认为是用来缓解资金压力的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在电商分析师李成东看来,“上市融资是为了解决公司当前的困境,进行股权融资以打造一个更合理的资本结构。此外,投资者需要套现,这也是中粮我买网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对于上市所募得资金的用途,中粮我买网称将用于扩大海外直接采购能力,加强配送基础设施,用于销售、营销以及用于研发,包括开发及优化在线大宗销售平台、大数据分析、智能推荐系统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独立电商分析师万德乾也分析认为,“中粮我买网是垂直生鲜电商中第一个明确表示进入到了IPO的阶段的平台,相比起那些还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电商来说,拥有中粮集团国字号背书的我买网有更多的支撑和保障,它的上市既有政策方面的便利,也有资金的便利——这成为它上市的有利条件。”
万德乾还指出,“国内企业最常在港交所、A股以及美国上市,不过A股上市需要非常漂亮的财报数据,从招股书亏损的情况来看,中粮我买网应该不会选择A股上市,选择港交所是适合的。近几年港股对申请上市企业的要求有所松动,很多亏损企业都已经成功赴港上市。”
根据招股书显示,中粮集团通过全资子公司中粮(香港)间接持有中粮我买网40.87%股权,是中粮我买网的控股股东。其余主要股东包括赛富旗下的赛富基金,IDG资本以及泰康保险,百度也通过子公司百度(香港)持有一定股权。目前,中粮集团旗下拥有包括中国食品等 7 家港股上市公司,同时还包括中粮生化等 4 家A股上市公司,如果中粮我买网在香港上市成功,那将成为中粮集团第12家上市的公司。
商业模式待改造
中粮我买网在文件中预期,2017 年全年将继续亏损,并表示自成立以来,公司一直都在亏损状态,未来也无法保证能否取得净利润或正经营现金流量。从招股书来看,销售成本高成为中粮我买网亏损的一大原因。在今年上半年,我买网收入15.81亿元,而销售成本就达到了14.65亿元。在2014年、2015年、2016年,中粮我买网的销售成本也高达9.99亿元、13.71亿元、21.69亿元。
成立早的中粮我买网享受到了互联网发展的红利,背靠中粮集团享有的仓储和供应链也被认为是其优势之一。公开资料显示,中粮我买网的仓储分为三个温区,有恒温仓、冷藏仓和冷冻仓(零下18度),常温仓有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大的生鲜舱,规模分别为8000平方米、3000平方米和2000平方米。
不过,李成东认为,在这个极度重资产的行业,这种优势实际上并不明显。“电商销售成本高企是这个行业的普遍问题,中粮我买网也不例外, 除了要承受贯穿整个链条的高损耗,物流配送条件的高要求,仓储、配送等环节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比如,一个四五千平方米的生鲜仓的成本大约是2000万元。
万德乾告诉记者,“生鲜电商的运营成本很高,也就是说,作为生鲜电商的链路流通成本比传统菜市场要高,流通效率比传统菜市场要慢。一方面它的流通环节更多,另一方面 SOP(标准作业程序)更高,两个原因综合导致了运营成本高企。这背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对于生鲜电商在消费习惯上的不适应,整个生鲜产品大部分都是餐桌食品构成,按照中国人的做菜方式、烹调方式,更多地会选择到传统菜市场采购,而不是生鲜电商这种标准化的零售送货上门。”
根据易观发布的数据,预计在2017年,中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1449.6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6%。预计到2019年,中国生鲜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3506.08亿元人民币。“在食品电商这个领域里,增长的天花板还没有来。生鲜电商的商业模型就是你的规模不断上升,然后你的收入和毛利就会提高,与此同时成本降低,形成一个交叉点就平衡了。”中粮我买网创办人兼 CEO 赵平原曾在媒体采访中这样提及。
不过,即便中粮我买网在食品供应、仓储和供应链上拥有优势,在这个行业中它并不乏竞争对手,腾讯系的每日优鲜,阿里系的盒马鲜生、易果生鲜,京东到家与达达合并而成的新达达,依托物流业务的顺丰优选,以及永辉、华润万家等线下超市,都在积极地争夺市场份额。除了链路流通成本高企,李成东认为,这些巨头的补贴烧钱大战也是中粮我买网所面临的挑战。
“重新改造商业模式和服务链,让生鲜商品的流通开始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路径,缩短消费者需求和生鲜商品的物理距离 ,也许是中粮我买网在未来的出路之一。”万德乾说,“首先,走线上线下一体化路径并缩短物理距离,实际上行业里已经有不少例子,比如盒马鲜生的门店,还有便利蜂把前置仓开到社区,这样缩短了和消费者的距离;其次就是改变、重塑消费者关系,随着消费升级,越来越多的电商都在进行生鲜餐饮化,盒马鲜生、本来生活都有类似的操作,中粮我买网作为后来者入场的话,时间上也许显得有点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