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没听过共享,你就out了,从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再到共享KTV,最后到共享汽车,仿佛共享成为了上天下地无所不能的代名词,从打着共享旗号的市场融资情况来看,资本的
2017年,没听过共享,你就out了,从共享单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再到共享KTV,最后到共享汽车,仿佛共享成为了上天下地无所不能的代名词,从打着共享旗号的市场融资情况来看,资本的疯狂无以言表,一轮轮融资背后,让人不禁想起当年横尸遍野的O2O项目,甚至有人开玩笑说:“有些跟风共享项目的人其实是当年O2O项目失败了的那群人在做。”
从现有几种形式的共享项目来看,其都存在着盈利模式不清晰的发展状况,对于共享汽车来说,这条路似乎更难走。同单车、雨伞、充电宝、KTV相比,他们都属于小件物品,可迅速实现规模化扩张,共享汽车作为大件物品,受限制因素较多,规模化扩张举步维艰。
以共享单车为例,对比共享汽车发展路径便可见一斑。在投放数量上,共享单车因价格低,可以进行大规模侵略性投放。如摩拜已经在全球投放600万辆单车,ofo在全球已经连接超过650万辆单车;在停车资源方面,共享单车因占地面积小,停放具有随意性,而共享汽车则需要大面积停车位资源,对应一线城市本来就存在停车位紧张问题;在安全问题上,汽车作为机动车,危险性系数较高;另外,其有可能存在无证人员租用车辆,存在安全隐患等。
事实证明,虽然都是共享,但是以工具本身来讲,共享单车玩得了的,共享汽车不一定玩得了。毕竟有人敢说做不成那就当做公益了,共享汽车显然不能。
普华永道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初,中国汽车分时租赁约有30余家上规模企业,市场总车队规模约3万辆,整个市场仍然在以超过50%的速度飞快发展。
现有玩家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年底到2017年,在共享汽车分时租赁领域,共有11家企业完成融资,融资总额达到近7亿元的市场规模。但是分时租赁汽车的现状,看大街上跑的运营车辆就不言自明,分时租赁从外表来看更像是一片虚火。
居民接受程度低,发展初级市场还需要企业资金投入
“你是关注这方面的记者你才知道分时租赁,不然你也许不知道,现在普及程度还没有那么高。”一位行业从业者说到。
固本溯源,从租车角度来说,中国汽车租赁市场达到40亿美元的市场体量,而美国租车市场有200亿美元的规模,一位租车用户曾经表示,在国外汽车文化中,租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反观中国租车市场,便可窥见一二,转嫁到分时租赁概念中来,美国市场经过十几年发展,到现在拥有近百家共享汽车公司,包括ZipCar、戴姆勒旗下的Car2go、宝马旗下的ReachNow、通用旗下的Maven等,共享汽车的保有量达到近5万,用户数量超过100万,主要集中在美国人口密集的一线城市。而在亿欧采访过的分时租赁从业者当中,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市场还太初级,需要更多玩家和资本的培育。
另外,租赁一词意味着信用,信用意味着押金,以共享单车为例,收费为99元-299元不等,可以说,从共享单车走火的那一天起,押金就一直是人们争议所在,此前有人推出了企业以押金作为业务运营的主要来源的观点,但是后来,政府规定专项资金需要银行监管,发展到现在,十部委发布指导意见,鼓励企业推行免押金制度。对比分时租赁汽车,由于用户较少,所以押金问题仍未浮出水面。但就用户接受度来说,即使发放优惠券,也有人不愿意支付押金开走共享汽车。
城市布局分散,点缀式撒网
从亿欧对现有企业观察来看,现有运营企业来看,仅有2-3家企业在全国投放车辆达到1万辆,少数企业维持在几百台,大多数企业车辆仅围绕在几十台到一二百台的数量,在小范围区域内进行布局。
在城市扩张上,亿欧观察到,有厂商背景的企业通常会选择以占领城市的策略进行规模扩张,它们选择在全国范围内通过不断布点进行服务渗透;而创业公司多以北上广作为重点布局,用他们的话来讲,以项目兴起城市作为据点,把北京作为资本的布局重点,目的是获取创业资本;第三类则是以发展本地服务作为主要布局方向,在小范围内进行模式渗透和扩张。
除此之外,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大环境下,分时租赁企业在运营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问题一:停车问题矛盾突出
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城市小汽车与停车位的比例约为1∶0.8,中小城市约为1∶0.5,而发达国家约为1∶1.3,城市停车位比例严重偏低,保守估计我国停车位缺口超过5000万个。由此看出,我国停车位紧张问题日益严重,那么分摊到分时租赁企业的车位更少之又少,相比于中国停车难问题,欧美的共享汽车基本都在市区街道设置了共享汽车停车位,用户可以在指定范围内的任何地点还车。
所以,在国内,分时租赁企业面临着严重的停车问题,这也将造成两种导向,一种是用户找车困难,一种是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能随意停车,从而影响用户体验。
其次,在停车成本问题上,企业普遍面临着坐地涨价的现状,一个停车位经过重重竞争会达到飙升已经上升到行业问题。
问题二:新能源汽车需要充电,燃油车需要保养
据统计,北京现有充电桩总量接近9万个,安装率接近70%,然而,完成从无到有的铺设后,公共充电桩的运营管理和服务却明显滞后,新能源汽车充电依然困难。
回归到分时租赁,目前玩家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以自己建桩为主的玩家,一种是通过同充电桩企业进行合作,付给其充电费和服务费两种形式,第三种是通过换电模式进行。前两者容易受到规模限制,一时间难以形成规模化布局;第三者则需要线下运维人员进行换电。
而对于以燃油车运营的企业,其在维修保养方面需要定期保养,且费用高于电动汽车,因为燃油车汽车结构相对复杂,维修难度较高,所以在后期使用过程中会形成高额的维修费。
问题三:缺乏可复制性,单个城市布局需深入了解城市特点
众所周知,分时租赁是一项需要软硬件技术结合的运营模式。在硬件上,其需要能够让车辆远程打开的装置、车辆详细定位装置等等;在软件上,其需要合理的调度系统,帮助运维人员做线下分配任务及智能化的桩、人、车合一的物联网系统。
据亿欧了解,在运营规则制定上,分时租赁车辆主要分为S2S、A2A、A2B三大模式,这需要根据城市具体特点,制定适用于单个城市的运营规则。例如,在深圳、北京两个城市,由于双方存在差异性,深圳城市范围小,充电桩建设完善,北京城市范围大,道路复杂,所以这需要不同的规则做好运营部署,这就造成了其不可复制的特点。
总而言之,分时租赁其实是一笔算不过来的“账”
根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的一次项目考察,在一家国内较大的、运营情况较好的平台,到2016年底,每天每车的订单时长可以达到3~4个小时,每天收入近100元。但平台要实现盈利需要日收入达到150-200元左右。
这里包括一个成本问题,同有人驾驶对比,分时租赁去除了人力成本,按常理来讲,分时租赁收费要低于网约车收费标准。但是受制于停车费用、充电费用或者维修保养费用、运营费用、车辆租赁或者购买成本等因素,大多数分时租赁企业只能以亏损状态维持现有运营,尚未敢轻举妄动,这也是行业一片繁荣下分时租赁的现状。
就大环境来说,不管是人们口中的共享汽车还是分时租赁,政策的利好是无疑的,2017年8月8日,交通运输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促进小微型客车租赁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小微型客车租赁经营者利用卫星定位装置、地理信息系统等远程监控技术和车联网、“电子围栏”等智能技术,强化对租赁车辆安全的管控力度,降低经营风险。鼓励小微型客车租赁经营者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开展车辆预订、取还车和电子支付等服务,提高租车便捷性。
在规模化方面,政策鼓励小微型客车租赁经营者通过兼并重组、合资合作、上市融资等方式,提升规模化水平,加强上下游行业及相关行业联动。这说明国家希望通过引导分时租赁汽车的健康发展,但是,亿欧看来,这条路仍然任重道远,因为这需要企业不断创新管理,真正提升运营效率,解决上述问题,方能在政策利好下,发挥好商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