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食品安全新问题:不良商家利用互联网牟利
10-23
433

7月10日消息,公安部网站发布消息称,今年上半年,各地破获食品安全犯罪案件3500余起,其中涉互联网犯罪案件占40%以上。



近年来,利用互联网、寄递物流等渠道实施犯罪的新情况新问

7月10日消息,公安部网站发布消息称,今年上半年,各地破获食品安全犯罪案件3500余起,其中涉互联网犯罪案件占40%以上。

近年来,利用互联网、寄递物流等渠道实施犯罪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不法分子通过电商、微商平台发展下线销售有毒有害、假冒伪劣食品问题较为突出。

而食品安全犯罪崛起于网络是基于网络的虚拟性,据了解网络零售中那些不法商家利用互联网虚拟特点任意变化身份,肆意欺骗消费者。而且,由于相关部门监管存在盲点政府各部门很难联动,存在监管不到位、跨地域执法难、有管理漏洞等问题。同时,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商家的惩处不严厉,在利益驱动下,不法商家很容易铤而走险。

此外,值得消费者注意的是,网络食品安全问题中,微商的问题更加严重。目前微商市场存在“三无”产品泛滥、价格虚高、无法维权等现象难以遏制的情况,监管成难点。

公安部相关负责人称,互联网不是违法犯罪的“法外之地”,互联网决不能成为食品安全犯罪的“洼地”。有关互联网企业应当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切实担负起企业主体责任,加强源头审核把关。下一步,公安部将继续深化与电商企业、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的合作,推动企业查找薄弱环节、及时堵塞漏洞,并及时为公安机关打击犯罪提供支持。

界内人士则认为,首先,关于此类事件在惩处手段上,必须加大加强,让不法商家付出足够的代价,无东山再起的机会,也不敢有其念头。其次,相关互联网企业也应承担其相应的责任,对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平台应定格处罚,以敦促各大电商平台及社交网络平台加强对商家的管理和监督。最后,政府应该建立面向消费者的、能够快捷反应的举报通道,要与各大电商平台及社交网络平台建立联动机制,及时发现、迅速处理。

公安部公布了打假“利剑”行动中公安机关破获的相关食品安全犯罪典型案件

上海金山破获互联网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

犯罪嫌疑人张某某在安徽淮南设立“黑作坊”,通过在香料中添加罂粟壳粉末的方式制成“香料王”(用于制作淮南牛肉汤),并在网上开设淘宝商铺、微信商店,通过网络联络支付、快递邮寄等方式对外销售。

2017年年初,上海市公安局金山分局根据市场监管部门通报线索,侦破“淮南牛肉汤特产商会”利用互联网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抓获犯罪嫌疑人张某某等3人,捣毁黑作坊3处,现场查获大量含有罂粟壳粉末的香料,涉案金额400余万元。

公安机关破获系列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案

河北湖南破获利用互联网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犯罪嫌疑人吴某、程某从上线生产商刘某某、销售商张某处大量购进“仁和胰宝”等假冒伪劣保健食品后,通过淘宝网店、微信平台等销往多地。经检验鉴定,涉案保健食品含有国家禁止添加的二甲双胍类成分,初步查明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

2017年4月河北承德、湖南怀化两地公安机关分别从不同线索入手,顺线深挖查清吴某等利用互联网销售有毒有害保健食品犯罪网络,经连续实施收网行动,成功破获全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1名,捣毁生产、仓储窝点6个,现场查扣假劣保健食品近10万盒及大批产品说明书。

上海浦东破获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

犯罪嫌疑人陈某系圣诺(上海)食品有限公司经营负责人,其伙同崔某等人从意大利、西班牙等国进口临近保质期的橄榄油进行销售,后因商品滞销,导致大量进口橄榄油超过保质期。陈某、崔某等人将过期进口橄榄油标签清洗去除后,重新印刷标签延长产品保质期,通过现场展销、网络销售等方式,以每瓶人民币35至350元不等的价格销往多地。

2017年4月,上海市公安局浦东分局会同区市场监管局破获圣诺(上海)食品有限公司生产、销售伪劣产品案,抓获犯罪嫌疑人陈某等4人,查处仓库1处,当场缴获过期意大利、西班牙等进口品牌橄榄油1万余瓶(约10吨),涉案金额数百万元。

广西南宁破获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

广西南宁福年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非法生产添加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等西药成分的冲剂颗粒,并利用印刷厂非法印制标注为“广西桂平安康茶厂”“广西大明茶厂”等多种不同生产厂家的包装袋,以“安康清热排毒茶”“黑骨藤养生茶”等名称在网上销售。2017年6月,根据当地食药部门通报线索,广西南宁公安机关破获该起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2名,捣毁生产、仓储窝点6个,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