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称,滴滴不允许价格歧视,所谓“预估价”和“实付车费”是两个概念,“预估价”变量较多,因此会存在波动,建议用户多次测试。
2018年3月24日消息,针对近期网传的 大数据杀熟 问题,滴滴CTO张博昨日下午发布《滴滴从未有过 大数据杀熟 ,以前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一文进行了回应。
张博在文中称,滴滴不允许价格歧视,所谓 预估价 和 实付车费 是两个概念, 预估价 变量较多,因此会存在波动,建议用户多次测试。
近日,有网友称滴滴疑利用 大数据杀熟 ,同样的起点和终点,两个用户的收费价格不一,且有网友称,安卓用户与苹果用户也存差别对待。
滴滴CTO张博回应原文:
最近几天,外界关于 大数据杀熟 讨论一直很热。我也陆续收到一些询问,问滴滴是不是利用大数据 杀熟 。
首先,必须要强调的是,滴滴平台上不允许价格歧视,打车价格更不会因人、因设备、手机系统而异。创造用户价值是公司的价值观,也是我们做事的基本底线。滴滴从未有过任何 大数据杀熟 的行为,以前没有,以后也永远不会有。
其次, 预估价 和 实付车费 是两个概念。 预估价 是为用户提供行前车费参考,会实时波动。 实付车费 是根据每个行程的真实状况标准计费得出支付价格。
造成 预估价 波动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每个行程的预估价是根据乘客定位、实时路况、预估行驶里程、时长计算预估的。这些变量都会影响预估价。其中,路况是最复杂的变量,变化非常快。滴滴预估价是按毫秒实时刷新的,所以进入预估价界面的时机不同,看到的结果也不同,哪怕一分钟内也会看到不同的预估价。
第二,滴滴显示的预估价金额=预估价-优惠券抵扣金额。有一些网上的case对比忽略了优惠券抵扣金额,因此造成误解。不过值得关注的是,用户需要分别点击 业务线icon 才能看到优惠券的详细抵扣金额,优惠券金额显示不明显,这一点已请产品团队评估优化。
第三,乘客发单时所处的网络环境是复杂的,可能是移动网络、可能是Wi-Fi环境。乘客也可能是在诸如机场、火车站、地下停车库等建筑结构较为复杂的场景,这都会影响用户的定位信息。此外,即使同名的起点和终点,也会受GPS精度影响,最终经纬度度坐标产生细小误差,从而影响预估价的估算。
其实这个问题比较容易验证,只要两个手机同时打开滴滴,反复进入发单界面多测试几次,就能发现滴滴 大数据杀熟 的说法是错误的。如果大家身边有朋友有类似疑问,也请大家能帮忙耐心解释,消除误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