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是职场永恒的话题,很多时候更是突破职场瓶颈、升职加薪的捷径。招聘网站已经是昨日黄花,职场人士对猎头的不靠谱大多深有体会——就业荒和用工荒同时存在;职业社交网站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
【砍柴网推荐】跳槽,是职场永恒的话题,很多时候更是突破职场瓶颈、升职加薪的捷径。招聘网站已经是昨日黄花,职场人士对猎头的不靠谱大多深有体会 就业荒和用工荒同时存在;职业社交网站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运而生。
2014年,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上线简体中文测试版,正式进军中国,中文名为 领英 。这让媒体和舆论开始关注职业社交网站,大街网、Wealink,这些本土职业社交网站也得到更多关注。在2014年2月24日LinkedIn正式宣布上线中文版的当日,大街网的百度搜索指数飙升了55.7%。
中国互联网界的经典问题再次出现:国际公司和本土公司,谁能笑到最后?
国际市场的领先者,中国市场的后进生
遵循大多数国际互联网公司前辈们的道路,LinkedIn诞生于美国,占领了世界,最后才进入中国市场。LinkedIn在2003年上线,定位于 商业客户导向的社交网络服务网站 。2011年5月19日,LinkedIn在纽交所挂牌上市,筹资3.5亿美元。截止2013年底,商业客户导向的社交网络服务网站已经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7亿用户。2014年2014年2月25日,Linkedin正式公布了中文名称 领英 ,并发布了简体中文测试版。2014年3月6日领英开放注册。
作为最庞大的市场,中国是几乎所有国际互联网公司最看重,也是进入最谨慎的市场。LinkedIn首席执行官杰夫 韦纳曾对中国区总裁沈博阳说, 如果不能连接中国,那LinkedIn的使命就得改了。 这个时候,大街网作为现在中国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已经深耕了5年;市场份额紧随大街网的Wealink甚至上线了近十年。
大街网作为本土的职业社交网站,其对标模式正是LinkedIn。截止2013年6月,大街网注册用户达到2400万 远远高于目前Linkedin在中国的400万用户。而根据2014年2月艾瑞IUT数据显示,大街网在PC端的月度用户覆盖达到1186.7万,在职业社交网站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西洋拳 与 中国武术
同样打着 职业社交 的旗号,即使大街网创立之初有模仿LinkedIn的痕迹,但两家的差异却是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从LinkedIn和大街网的官方介绍、创始人访谈等公开资料就可以看出,LinkedIn的核心是 人脉 ,而大街的核心是 工作 ,两家的品牌核心恰好组成了 职业 和 社交 二字。
简单注册登陆领英和大街网,从首次登陆的好友推荐就能看出两家的根本差异:LinkedIn默认推荐已有好友的关联好友,以及用户在其他社交网站的好友;大街网则默认推荐用户所任职公司和行业的好友 实际上这些好友是原本没有任何交集的。简单来看,LinkedIn的推荐方式更利于用户的人脉拓展和沟通交流;而大街网的立足点,则在职场信息交流和工作机会分享上,有着更高的效率。
简单的说,LinkedIn的做法是,先交朋友,再找好工作;大街网的重点是,找好工作,也能交到朋友 这个差异,可能源自于东西方文化差异。
中国是一个巨大的人情社会,虽然经历了几十年市场经济的洗礼,但契约意识尚不成熟,相对国际互联网公司所诞生的北美、欧洲,中国职场,对于 关系 和 能力 的平衡更为微妙,所谓 职场厚黑学 也更为流行。另外,中国绝大部分用户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低,对于 找工作 和 换工作 的需求和迫切程度要高于建立愉悦朋友圈的精神需求。在这一点上,土生土长的大街网们显然更符合国情。
在两者的用户定位上,普遍认为LinkedIn目前虽然只有400万中国用户,但集中在与发达国家关系密切的精英阶层和海外公司的中国驻派人员(可以看作中国职场的金领阶层),这些高端用户是LinkedIn发展中国市场的坚实基础。而大街网则完全不同,大街网的主要用户群体是学生,这一点和巅峰时期的人人网类似。大街网创始人王秀娟在接受路透社采访的时候曾说: 大街网致力于满足中国80、90后屌丝用户的职场社交诉求。
用户定位是LinkedIn和大街网差异化最大的地方,实际上在中国市场,则可能是LinkedIn最大的瓶颈和大街网最大的机会:LinkedIn主要用户集中在35岁以上的资深职场人,大多处于中产阶层。LinkedIn的社交诉求和品牌定位同样更易于吸引这部分高端人群。但与西方中产阶层为主的纺锥结构不同,中国社会是一个巨大的金字塔结构,中产阶层是接近金字塔尖的少数派。并且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偏年轻化,中年用户的互联网普及率较低,基于网络的社交需求不足 少数的中产阶层,与少数的35岁以上互联网用户,其中的交集又将打上更大的折扣,这都决定了LinkedIn在中国发展未来的瓶颈所在。
沈博阳坦言,现在无法证明LinkedIn一定会成功,跨国公司的挑战一定存在,但是LinkedIn为此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本地团队和运作加上国际平台的支持,成功可能性至少大于50%。沈博阳同时表示,虽然LinkedIn在中国成功必须要本土化,但是他并不打算一下子让LinkedIn变得非常 本土 。在他看来,LinkedIn在中国发展初期还是会主打英文名,因为现在来说,用英文名更能唤起用户的品牌感知。而他强调的另一个关键点便是 耐心 。他认为对LinkedIn中国来说,心态或许比战略更为重要。
王秀娟则表示大街网主流用户是 80、90后屌丝用户 ,极为符合中国互联网市场特性。从2013年YY语音(多玩)上市、9158视频真人秀走红开始, 得屌丝者得互联网 已经成为主流思想,数量庞大的底层用户给互联网公司带来的不仅是庞大的市场份额数据,还有令人咋舌的消费能力。大街网的问题在于,强调 职场 ,即 找工作 的需求,必定会削弱 社交 的积极性,从艾瑞等第三方数据也能看出,大街网、Wealink等本土职业社交网站的用户活跃度不高,例如2014年2月份,大街网用户人均浏览时长仅5分26秒,平均每个用户仅打开了3.87个页面。如何提升用户的社交积极性,是大街网们区别于传统招聘网站,以及讲好未来商业故事的重要问题。
对策:取长补短,不如继续补长
LinkedIn进入中国,对于大街网等国内职业社交网站来说,是一件利大于弊的事情。大街网创始人王秀娟认为: LinkedIn入华对于国内这个尚未成熟的市场来说是好事,不仅可以引发大家对职业社交更多的关注,还可以与本土的网站一起培育市场。 职业社交还仅仅一个千万级用户规模的小市场,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 每个人都需要工作, 找工作 是一个刚性需求。互联网巨头的涉足,能产生巨大的舆论聚焦,将行业推入发展快车道。而从用户定位和构成来看,LinkedIn与本土网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产生过多的竞争和冲突:用户的构成差异也将直接影响企业用户的构成。
国内某大型猎头公司CEO分析认为,从盈利模式上来说,LinkedIn的用户收费模式在中国极有可能水土不服,能够克服中国用户 互联网免费 思维的,只有世纪佳缘等婚恋网站勉强部分达成。而大街网的企业收费和广告模式,更接近于传统招聘网站,但社交元素的加入和正在爆发的市场,未来有机会呈现几何倍数的增长。对于这两家处在同行业但实际迥异的网站,考虑如何取长补短,不如继续做强其所长:
1. 在这个社交的细分化市场,忌做大而全的服务,继续分别强化自身的诉求,社交和工作。
2. LinkedIn继续其高端路线,保证良好的互动和分享体验,留住核心用户并继续扩散。
3. LinkedIn暂缓其用户收费为主的商业模式,未来可考虑VIP增值业务收费,同时继续以社交和信息分享为核心竞争力,以吸引低端用户中的高潜力用户,成为其突破瓶颈的突破口。
4. 大街网继续 农村包围城市 的战略,同时需补足用户体验,尤其是招聘中的隐私保护;
5. 大街网需强化其社交元素,但不必跟随LinkedIn建立纯粹的社区,而应该以 职场教育 为突破口,形成核心用户和意见领袖为主导的职场信息分享服务。
6. 大街网可强化其职场教育属性,在用户量和市场爆发后,加入更多的在线培训、视频教育等用户前后向付费模式的服务,对于用户忠诚度、活跃度以及商业模式,都有诸多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