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们用过的小米,已经出到8了。
即将在深圳召开新品发布会的小米,马上就要迎来它的第七款数字系列的小米手机,这一次它很可能会直接命名为 小米 8 。
虽然在 MIX 品牌出现后,以 小米+数字 命名的手机已经不再是真正的 旗舰担当 ,也显然无法和更注重性价比的红米系列比拼出货量。但在大部分用户眼里,小米数字系列手机仍然有着巨大的号召力。
你甚至还能在预热时看到 8 周年代表作 这样的情怀文案,也足以证明这个产品线对小米的重要程度。
毕竟,如果你希望找一条能够代表小米公司品牌调性与发展方向的产品线,过去 6 代的数字系列手机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它也是核心用户对小米这个品牌好坏的判断标杆。
8 年时光荏苒,这一次的小米 8 ,可能会是镌刻了最多小米品牌经历印记的作品了。
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
2011 年初代小米手机发布时,雷军曾在舞台上说过这样一句话: 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 ,并将其作为小米手机当时的 ID 设计理念。
此话一出,立即引发了不少旁观者的讨论,大部分人对小米这个观点提出质疑:你一个做手机产品的,怎么能不提设计?但也有人则认为,小米想要遵循的其实是 Less is more ,也就是极简设计的核心。
如今再回头去看,雷军这句表态其实多少有些营销话术的意味,倒也不用上升到什么美学高度。你说初代小米手机有辨识度吗?如果不点亮屏幕,再抹掉正面的 logo,它和当时的 HTC、三星等 Android 手机都没什么区别。
但平庸的同时,这种中规中矩的模板机并不会让人产生讨厌的感觉。当时小米产品总监李明在知乎上的回答也大抵是这个意思: 作为第一部作品,让尽量多的人不产生反感,比去让人喜欢要重要得多。
这和小米手机最开始的策略有关,它所瞄准的是当时最为核心的中国手机玩家。相比于产品的外观,他们会更关心手机的性能和跑分数据。
如果说 发烧级性能 和 主打性价比 都可以靠数字进行量化,那么用户审美就是因人而异的事情了。想要尽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争议,最保守的做法自然是选择一个大众都认可的主流样式,这就和现在的清一色刘海屏是一个道理。
就算是横向对比,初代的小米手机也可以作为当时 Android 手机阵营的一个缩影 回顾一下 2011 年的热门手机,除了像摩托罗拉 RAZR 和索尼爱立信的 Xperia arc S 这类的产品还有些辨识度外,其余的手机基本都是清一色的圆润造型,并配上黑乎乎的大塑料背盖。
对比之下,还要比小米手机 1 早一年面世的苹果 iPhone 4,就已经用上了双面玻璃+金属中框的造型。哪怕不提结构,单纯是用料上的差距,都远比现在小米 6 和 iPhone 8 之间的要大得多。
既然产品设计不出众,小米只能以 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 这种有点玄学的概念来进行包装,并强调自己 高性能发烧手机 的定位。当然,小米还围绕产品做了很多其它的宣传。比如模仿苹果发布会的演示,MIUI 的轻快风格,还有踩不坏的包装盒等。
之后的小米手机 2 开始搭配彩色的后盖,但依旧是较为廉价的塑料材质;而小米手机 3 则首次尝试了一体化的设计,虽然已经提及了 工艺 这类字眼,铝镁合金的内架也让整机的结构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塑料外壳的喷涂工艺仍然和同期的 Lumia 系列有着明显的差距。
直到小米手机 4,我们才看到了 一块钢板的艺术之旅 这样主打设计和手感的宣传卖点的出现,不锈钢中框的确显著提升了整机的品质。从这一代开始,小米才真正让数字系列的手机摆脱掉最初的公模外观和廉价感。
逢单数就翻车的魔咒
早期国产智能手机市场的环境远没有现在那么残酷,基本上只要产品做得不那么丑,配置能跟上,营销不要太招黑,先不论卖得好不好,口碑肯定不会差到哪里去。
如果说小米手机 1 是小米打开市场的敲门砖,那么之后的小米手机 2,则算是小米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爆款了 加上之后推出的小米 2S/2A 等改版产品,整个小米手机 2 系列出货量超过了 1500 万台,这也是小米首款销量破千万的机型。
更让人惊讶的是小米手机 2 超长的生命周期。在 2017 年 7 月,雷军曾发布一条微博称: 小米2/2S 是小米 5 年前的产品,目前还在用的人接近 500 万人,主要是因为 4.3 英寸屏幕吗?
但很显然,除了不舍得放弃单手操作体验外,可拆卸电池的设计也意味着老用户可以不断为小米手机 2 续命 起码它不会像 iPhone 一样还得纠结电池老化的问题。为了照顾这批数量众多的老用户,至今小米手机 2 系列还可以获得 MIUI9 的适配与升级。
但数字系列小米手机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或许你经常会在手机圈内听到一个不成文的说法,即 口碑比较好的基本都是偶数款,而奇数款往往会做得比较激进 。
这里要讨论的就是小米 3 和小米 5 这两款产品了。
从商业角度来看,小米手机 3 的表现并不比前代差 它的销量同样突破了千万级。但由于基带问题,当时小米手机 3 选择了高通和 NVIDIA 两家平台的处理器,偏偏主推的还是搭载了 Tegra 4 芯片的 TD 版本。
一方面,Tegra 4 有着非常漂亮的硬件参数,但由于过高的功耗,核弹厂的这颗芯片直接让 TD 版的小米 3 成为了一个 高温暖手宝 ,降频卡顿、应用兼容性和网速过慢等问题也接踵而至。
另一方面,小米手机 3 一改过去的圆润设计,换用了方正造型,这也让不少人产生了 小米到底有没有自己的设计语言 这样的质疑声。
大概是被 热 怕了一次,之后的小米手机 5 选择避开了高通骁龙 810 的大坑,一直拖到了隔年年初的骁龙 820 才发售,但由于遭遇到供应链问题,小米 5 在发布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残酷的 抢购 状态,加上 1999 元配残血芯片 和 ID 无边框 等其它的招黑点,这一代的小米旗舰也是走了不少歪路的。
当然,你可以说小米标榜的 十余项黑科技 很浮夸,但也无法否认它在陶瓷材质、曲面机身和 4 轴防抖相机等领域的探索。这些技术的积累,都为之后更成熟小米 MIX 和小米 6 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1999 元与被束缚的性价比标签
1999 元,是小米手机数字系列从初代开始坚守的 经典价位 拥有和旗舰手机接近的品质与配置,价格却只有别人的一半甚至更低。
哪怕到现在,做 感动人心、价格厚道 的好产品,也依旧是小米手机的核心策略之一。
几年前,中华酷联四大家族常年盘踞在营业厅收获颇丰,在商场里有一席之地,与政企合作做的也是风生水起。在 搅局者 尚未出现之前,用 闷声赚大钱 来形容国产低端手机市场并不为过。
后面的故事我们就都知道了,来势汹汹的小米打出了 1999 元的定价,填充了 高不成低不就 的那一块空白。不仅快速帮助小米打开了国产手机的潜在市场,还告诉那些吃着运营商补贴的贴牌机们:
其实手机还可以这样卖。
所以有句话常被人提起:抛开那些负面不谈,单纯在拉低国产手机价格这点上,小米是有贡献的。
但显然,性价比也是一剂糖衣包裹下的毒药,如果小米的数字系列手机想要一直坚守 1999 元的价位段,同时还要保证高性能的核心方向,那么势必就会在设计和服务等方面做出妥协。
毕竟,不管是高通的芯片,还是三星的屏幕,亦或者是索尼的摄像头,这些根据市场浮动定价的元器件,可不是小米一个人说了算。
这里又要说一说小米手机 5 的黑历史了。当时为了坚守 1999 元的价位,小米只能为标准版小米 5 搭载一颗降频版的高通骁龙 820 芯片,也被不少人戏称为是一款 残血版手机 。
但这背后理由也很简单,就是成本不允许,虽然主频差一点对日常使用的感知并不会很明显,但这也算是小米为坚守 1999 元定价所做出的一次牺牲。
之后的小米手机 6,起步价直接跳到了 2499 元,这也是数字系列的小米手机第一次在标准款上放弃了 1999 元的定价。至于即将发布的小米手机 8,很大程度也会延续这一定价策略,并有继续走高的趋势。
虽然小米仍然为自己定下了 坚持硬件综合净利率不超过 5% 法则,但小米 6 的价格变化其实也侧面证明了,小米已经不想再被贴上 1999 元的 性价比标签 ,因为 便宜 仅仅只是性价比的其中一环,而非它的全部。
这种变化也在影响着小米最初的核心用户,如今他们对产品差异化的追求,也逐渐超过了当初对于性价比的看重。尤其在小米 MIX 面世后,我们自然也希望能够在数字系列手机上,看到这种 只有小米将它做出来了 的不一样东西。
事实上,只要在符合用户需求和提升品质的同时,继续保持着定价上的相对优势,大部分人都不会对涨价有什么异议。
为 MIUI 而购买小米手机,如今它已经不再是唯一理由
前几年,很多品牌都意识到小米 互联网手机 的优势,也开始尝试用互联网渠道来卖手机,但后续的表现却远远不及小米。虽然它们在硬件配置上并不比小米手机差,但与之配套的系统却总有些仓促上阵的感觉。
稍微了解过小米发展史的人也应该都知道,MIUI 比小米手机还要更早登场,初代小米手机是在 MIUI 发布了一年后才亮相的,在那个时候,MIUI 就已经积累了约 50 万的用户。
所以最早一批入手小米手机的人,除了看重高性能和性价比外,为了用上最纯正的 MIUI 也是当时不少人的购机理由。
严格来说,MIUI 只是一套基于 Android 底层的深度定制 ROM,但作为一家中国公司,小米显然比 Google 和苹果都要更了解中国用户的需求,所以在人机交互层面也做了很多改进:比如取消了应用抽屉设计,合并了下拉通知栏等,还根据国人的使用习惯做了应用和主题等商店。
加上快速的更新迭代与积极的用户反馈,即使不用小米手机的人,在当时也会想方设法地在手机上刷个 MIUI 的 ROM 来玩玩。
虽然这套打法在现在来看已经很稀松平常,但在那个 Android 系统还水土不服的年代,除了魅族 Flyme,小米的 MIUI 算是少有的专门为中国用户使用习惯而设计的手机 ROM。
更重要的是,小米比很多国内手机品牌更早的看到了 用户参与的互联网开发模式 的发展势头。这种机制让 MIUI 在初期收获了一大批的核心粉丝,也构成了小米日后手机产品火爆的用户基础。
但现在再问起入手小米手机的原因,MIUI 显然不会是 唯一的理由 了:有的人看重的是手机本身的外观设计,有的爱上了拍照,还有的可能只是离不开米家生态链。
而从 MIUI 最近几次的大升级来看,也基本只是换个皮肤,然后再完善一些细节功能。这些功能有的来源于其它国产 ROM,有的则会很快被其它厂商模仿过去,甚至做得比 MIUI 更好。
当然这也不算是 MIUI 的问题,毕竟现在 Android 系统的功能已经越来越完善,大部分旗舰机在日常应用的流畅度上甚至不输于 iOS,我们连 ROOT 和刷机这种词都很少再提起。
但 MIUI 仍然需要面对一些新问题,当大量的功能堆积让 MIUI 变得十分臃肿后,未来是继续做加法,还是做减法?更何况,还有挥之不去的 ADUI 广告质疑笼罩在上方。
走过 8 年的小米手机,也该考虑下价格之外的事情了
从目前得知的小米 8 消息来看,骁龙 845、刘海屏、AI 双摄这些都不会落下,但它们基本也是目前同类旗舰手机的标配,所幸我们还能期待下 3D 结构光和屏下指纹的出现,还有神秘的 MIUI 10。
如果说早期小米手机能做的,不过是抛出一个比别人更低的价格来吸引用户,甚至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只是不断通过靠低价手机来留住粉丝,然后在互联网服务上赚钱。那么现在,伴随着小米商业模式的成熟,和体量的逐渐变大,小米已经能够从上下游产业链获得更强的话语权。
一个明显的体现是,除了刚发售之初那段时间,现在我们已经很少会听到 为什么买不到小米手机 这样的质疑声了。
往小了说,这是小米手机的进步;往大了说,这也是整个国产手机行业的进步。
但小米仍然需要面对新的挑战。今年手机行业一直在说一个问题:愿意掏钱换新手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虽然从一季度的数据报告来看,小米算是行业中少有的还能保持稳定增速的品牌,但这种增长势头能保持多久,实在是不好说。
显然,当 Android 智能手机的价格变得越来越高后,也变相地延长了用户的换新周期。为了摆脱这种 够用就好 的观念,几家国产智能手机品牌都需要拿出真正称得上是干货的东西:比如华为的 4000 万摄像头,比如 vivo 的 APEX 全面屏设计,比如 OPPO 大力宣传的 3D 结构光技术落地
这就是今天的智能手机市场,价格不再是绝对产品成败的核心,而是真正开始关注底层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这是小米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国产手机需要面对的新环境。
8 年时间,从小米 1 到小米 8,从 MIUI 1 到 MIUI 10,从手机的单打独斗到米家生态的遍地开花,我们见证了一个企业的成长和蜕变。这个势头能否保持到下一个 8 年,甚至下下个 8 年?可能在我们拿到小米 20 的时候才能得到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