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云:IPO前缄默期,面对质疑阿里很被动
10-23
15

马云昨天给员工发的一封信,在我看来,往小里说,是他在阿里IPO之前对内部士气的一次鼓舞与提醒,带有安抚用意。往大里说,可以说是迄今为止马云最理性、自信、坦诚的一篇文章,它涉及到互联网时代的民营价值重估、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永续经营的信心。

马云昨天给员工发的一封信,在我看来,往小里说,是他在阿里IPO之前对内部士气的一次鼓舞与提醒,带有安抚用意。往大里说,可以说是迄今为止马云最理性、自信、坦诚的一篇文章,它涉及到互联网时代的民营价值重估、企业的社会责任以及永续经营的信心。

它也意味着,马云与他创立的民营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正走出幽怨、愤懑,开始展露一个全球化企业的自信与理性气质。

先往小处说几句。这封信,马云从阿里几个月来遭受的质疑写起。说现在是 特殊时期 IPO前缄默期,面对质疑有些被动。

过去几个月,外界对阿里的质疑,已从业务、契约上升为对马云个人与阿里的 政治化批判 。观点如此这般:阿里这么大,涉猎的领域几乎无所不包,一定有不可告人的政治脉络,马云就是个 影子皇帝 。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不太正常甚至危险的信号。在中国,被言论裹挟到政治化语境中的民营企业,最容易被 污名化 ,成为靶子。这种言论波及的绝不会只是马云与阿里。

马云说自己早有心理准备面对质疑,但一度还是愤怒,郁闷和难过,因为受限于缄默期,他不能开口解释。

这恐怕也是阿里前几天援引司法手段处理一起质疑的缘由。印象里,阿里从未对媒体采取这类激烈手段,缄默期里,它应该是被某种言论与行为逼到无路可退了。

过去一年多,我本人也曾对阿里做过许多零星批判,提醒它要有 边界 意识,否则一定会有隐晦的压力来临。去年5月11日,我在微博里这么写: 马云演讲开头赞制造业,结尾强调从商。古来商人倒货唯利是图,现代鼓励经商。但民营商企有边界,一旦控制工业咽喉,涉金融太深,便无形影响政治,不慎盲目多走一步便引火烧身。阿里已到敏感阶段,支付宝已有边界意识,马云不谈政治,谈就业、中小企业、创业,也是政治敏感度,结尾所谓骄傲也带渲泄。

今年3月17日,我在微博里又这么写: 阿里合作传闻,从保利到中石化,口气越来越大,即便成真,也只是国资部分开放部分。渲染到 阿里拯救中国 或 收购中国 时,就要小心了。届时压力不会像现在叫停一项业务这么直白,而会隐晦。政经济博弈下企业有边界。阿里身不由己被塑造成经济帝国,马云成了影子皇帝、经济总统或主席,不是好事。

不是事后诸葛,而是一种直觉。15年前的阿里,只是一只小猴子,15年后,它已是一个800磅的大猩猩,一举一动,会引发许多整个社会层面的stakeholder做出反应。

有时,我觉得质疑挺好,它能让外界约束一个青春期的阿里。10多年前的马云与阿里,言论充满太多革命情绪,需要一种中和的力量。但如今上升到与政治相关的污名化言论,已不是批判,而是批斗。

不过,即便如此,我觉得,每当言论上升到这一程度时,恰恰又是一个企业走向成熟、自信,担负更大社会责任成为社会公民的时刻。它给予一个企业廓清迷雾、超越自身的重大机遇。

这正是我想往大处说马云这封信的理由。我从他的言论里,确实体会到了这种气质。

一个那么出色的中国公司会在国内外遭受那么多的指责和批评,实属罕见,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研究的心理和现象了。 马云在信中援引一名海外企管人士的话说。

与其说还击,不如说借人之口传递自信。从这句话开始,这封信转向理性与平静,超越了过往一家民营企业创始人的幽怨与愤懑。

他明白,现阶段,阿里 一举一动,都会触及利益,这个时候没人觉得这种创新可爱,会被认为是破坏 。眼下还只是开始,未来阿里进入任何领域都可能引起争议。

他坦陈,短短15年,阿里拥有如此规模和影响力,很 幸运 , 我们自己都还没完全适应 ,社会各方面可能也没有准备好突然接受,因为以前做这么大的都不是民企。

如果我没说错,在中国互联网企业家群体里,这言论是首次表达。它有一定敏感性。过往,每当民企做大后,总会遭遇各种压力。人们面对庞然大物中石化,不会有不安,但面对一个阿里,还不习惯。

但中国上下还真得做好迎接这一趋势的准备。在我看来,它才真正意味着中国的崛起。因为,民企阿里的崛起,正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里最后15年里崛起的征候,并传递了一个大国的商业自信。

马云与阿里重估了民企的价值。阿里于中国社会意义,绝非电商概念这么简单。它给整个社会灌注的信任,才是它对中国乃至全球的最大奉献。

为什么如此说?因为这是一个社会难题。在《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一书中,日裔美人福山如此总结:美、日、德等国家属高信任社会,中、韩、意大利属于低信任社会。理由在于,中国民企弱,更多时候,只是政府与个人及家庭分立,缺少过渡组织。就是说,整个社会结构缺少一种能化解民众与政府博弈的商业力量,整个社会信任度很低。

阿里的崛起,破除了这种质疑。当然,这15年的过程充满许多波折,你从马云多年来的言论变迁也能体会到:最初他老实喊革命,对于传统经济有些轻视,常常说要破除垄断,但是最近几年,你能感觉到,他越来越强调这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社会责任、为国家解决社会难题、中小企业、青年。

就是说,马云与阿里,已经从幽怨、愤懑步入理性、自信的阶段,开始扮演更多社会公民的角色。

当公众质疑阿里触角太长太多,无所不在时,它们没有看到15年来,阿里构建的信任体系,体现在基础设施层面,已经成为中国信息化领域的重要力量,一个走出单一电商概念的阿里,才是健康、安全、负责任的阿里。

我愿不吝溢美。前几天,麦肯锡的一份报告可能被公众忽视了。它说,截至目前,中国互联网业对整个GDP的渗透与贡献率,已经超过了美国、欧洲及日本。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此:当被灌注了信任之后,一个人口基数庞大、幅员辽阔、中国,一定会生发影响全球的新兴经济力量。

试问,全球有哪个国家拥有中国如此丰富市场要素,如此丰富的线下资源?美国没有,欧、日更没有。这才是它的iGDP低于中国的真正原因。

互联网时代,美国能诞生技术化力量强大的IOE、亚马逊们,但不可能诞生阿里这样触角丰富的商业企业。若你单纯比较所谓自营或企业净利,阿里或远远不及,但若比较对整个社会民生的杠杆效应、共生关系,在全球电商色彩的互联网平台中,我看不到哪家能胜过阿里。

就像面对当代中国的崛起,西方人不适应、不敢面对、屡发指责一样,国内外许多社会力量,同样也没有意识到阿里诞生在当代中国的产业背景。其实这是一种共振。

马云说,这是他与阿里员工 第一次 享受 这种 不适应 ,并强调 今后的中国,我们这样的公司一定会越来越多 。我觉得,这就是中国中坚代企业家群体的自信。

我曾持续批判马云与阿里过去多年的偏激言论,但我从没怀疑过马云的心胸与视野。过往多年的偏激言论,更像一个活蹦乱跳的青年,急于获得外界认同与肯定的的情绪流露。

马云的信,其实透露了更多。他已经开始站在全球视野、站在CSR角度思考阿里更远的未来。

他说,未来中国互联网要做的事很多,公司大了责任就大,外界期望就高,批评指责就多,这是规律,要承认和接受。同时,他提醒员工,要做好心理准备,面对IPO后社会环境变化,因为阿里与家庭、社区、城市、社会、国家是一种共生关系,面对外界质疑,要充满包容。

他强调,一些反作用力,是 我们关注的不够,沟通的也不够。这也正是我们今后必须要注意和完善的地方 , 这是风浪,但更是阿里人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是一种福报,一种修炼 ,阿里必须坚持一直以来的使命感,付出更多。

在我看来,这种心态下的马云与阿里,才真正具备走向卓越的基础。前段时间,我说,阿里是中国、美国、日本三个大国最佳市场要素的融合,登陆美国,也是全球市场规则对中国市场规则的适应与妥协,有些人觉得托大。

在此,我还要再次延伸一下,我从马云这封信里看到,他并不满足于做一个所谓的跨国公司,而是一个全球化的企业。

2006年6月,沉默寡言的IBM CEO帕米萨诺发出公开信,高呼跨国公司(Multinational)已过时, 全球整合 将是大型企业的出路,然后他在美国政府外交事务智囊机构 外交关系委员会 主办的《外交》杂志上发表了一篇 全球整合企业 (Globally integrated enterprise,GIE)的文章,强调了IBM要顺应全球化趋势,整合全球资源,完全新时代的创新与超越。

一些企管理学者认为,要成为真正的全球化公司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具备全球市场影响力; 有可供支配的全球财务; 员工来源于全球; 产品具有全球吸引力; 利益相关者具有全球性。除非能满足所有这些条件,否则没有哪家公司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全球公司。

我觉得,在公司进化层面,在代表中国与全球科技巨头竞争的舞台上,马云与他创立的阿里,在这IPO前夜,已经初步具备了这一条件。而我相信,它所诞生其中的中国市场,将成为它持续超越巨头的深厚土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