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趣店,自赴美上市以来,便深陷舆论风波,难以自拔。起家时的“趣分期”有“校园贷”的争议,现今的现金贷业务,则又被质疑高利贷,虽然CEO罗敏曾试图公开回应,但说法却自相矛盾。
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趣店,自赴美上市以来,便深陷舆论风波,难以自拔。
起家时的“趣分期”有“校园贷”的争议,现今的现金贷业务,则又被质疑高利贷,虽然CEO罗敏曾试图公开回应,但说法却自相矛盾。
趣店类的模式,究竟是黑是白,业内说法不一。
舆论风波
资料显示,趣店集团成立于2014年3月,前身为“趣分期”,是面向5亿非信用卡人群的金融科技公司。其官方主打口号为“分期购物上趣店”。
10月18日晚趣店在美上市,当天市值突破百亿美元,一时间成就了资本神话。但与此同时,市场上多有争议声音,称趣店的商业模式、风控能力以及政策监管等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比如在风控技术上,据了解,趣店完全依赖于第五大股东蚂蚁金服开发的一款信贷评分系统——芝麻信用,只要用户芝麻分大于600,趣店便敞开大门为其提供贷款。
趣店亦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蚂蚁金服是战略股东,持股比例12.5%;支付宝为公司在各个界面提供了用户导入端口,进一步促进了公司的用户高速增长,芝麻信用为公司提供了大量潜在用户的信用分析信息,进一步加强了公司的风控能力。
但这也导致了趣店对蚂蚁金服的依赖。
“趣店作为中概股表现亮眼,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蚂蚁金服的股东背景支持,不仅为其站台背书,同时还为趣店导流获客。”有业内人士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趣店获客渠道主要为两个,一个是支付宝入口的“来分期”,另一个则是其自有平台分期消费商城趣店,但后者在电商平台中不具明显优势。
因此一旦趣店与蚂蚁金服合作到期或者出现变化,趣店的获客以及风控都将随之受到影响。
不过最具破坏力的质疑,则是针对趣店的商业模式。由于趣店的前身是“趣分期”,后者是“校园贷”市场创业公司之一,成立之初主要业务是向在校大学生提供购物分期贷款。
众所周知,“校园贷”在过去几年呈乱象式发展,说是为在校学生和初入社会的低收入(或无收入)群体提供分期付款或借贷现金服务,实则是披着互联网的外衣,高额的贷款利率化身为高利贷的另一种形式,游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带,并最终被监管部门叫停。
“趣分期”最早的业务形态,亦不离其宗,从做“校园贷”起家,一开始是打着帮大学生买肾六的,从2014年3月开始,上线三个月后,交易额便已经达到数千万元。
彼时没有蚂蚁花呗,也没有京东白条,“趣分期”在分期贷款平台中属于发展较早的,当然市场需求也确实很广。
在创立“趣分期”之前,罗敏的创业经历都以失败告终,且连续破产了十几个项目,涵盖了社交、外卖、团购、在线教育等各种热门风口。
而“趣分期”的“校园贷”生意,则给了罗敏继续施展拳脚的空间。不仅如此,“趣分期”还甚受资本追捧,融资之路走得很畅,2014年4月、8月、12月分别获得A、B、C三轮融资,融资金额数千万元,为其前期烧钱提供了支撑。随后的2015年8月,“趣分期”迎来了对它来说最重要的一次融资——蚂蚁金服领头的约2亿美元的融资。
罗敏曾对外声称,当时以大学生为主的年轻人分期购物是个空白市场,这部分人的信用审核需要线下团队像扫街扫楼一样一个个去做,而这是传统银行信用卡部门和基于大数据的电商平台都不愿做的鸡肋市场,因此给了“趣分期”机会。
但事实上,这一市场很有争议。
“校园贷”的原罪
有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趣分期”是有原罪的。
针对“校园贷”的监管政策出台,罗敏不得不将“趣分期”暂停,宣布退出校园市场,并更名为趣店,开始给华尔街讲新的故事——分期消费,目标借款人从大学生转移到年轻消费者,转型向非信用卡人群的消费金融领域发展。
新金融观察记者了解到,趣店正是靠“趣分期”起家的。2014年罗敏开着宝马、带着10万份传单驶入北京某高校校园,当天晚上便有订单进来。年轻人的消费欲望,可见一斑。
随后“趣分期”等“校园贷”在校园内得到迅速发展,有业内人士认为,本质上是给学生用户的消费能力加了个杠杆。
“‘趣分期’们一来本身面向的客户为中低收入人群,二来学生群体目前尚不能有效控制其欲望,同时没有稳定收入来源。但在‘趣分期’的杠杆作用下,该群体的消费欲望被放大。而最终买单的,就是用户的父母,后者才成为填补窟窿的那个人。”有业内人士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
叶子翔就是其中一例。2015年,19岁的他在河南南阳市就读一职业学院时,为了购买iPhone 6而向类似于“趣分期”的“校园贷”产品贷款了5000元,但无力偿还。
“最终还是父母还的。”叶子翔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为了满足消费,自己多次向“校园贷”产品贷款,在填资料时,需要写上一些备用的联系方式,而由于缺乏经济自主能力,无法偿还,以至于在后期,他的所有家人都分别收到了催款方的短信、电话骚扰。
光骚扰还没什么。更难以接受的是,利滚利,借时还是小额,偿还时就是巨款。仅上述贷款5000元,最后家人便支付了近2万元。
有已离职的趣店校园经理曾表示,“趣分期”类的“校园贷”模式钻了法律的漏洞,并且牵涉道德的问题,“很多时候会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诱导推销。有的会教你如何还钱,比如借,找父母、老师、学校,有的人就选择继续借钱,借多了还不上就卖东西,有的女同学选择裸贷什么的,这都是一系列贯穿下来的。”
最终,乱象频出的“校园贷”被监管部门叫停。
根据趣店的投资人、昆仑万维董事长周亚辉披露,2016年7月6日,趣店准备召开品牌升级发布会,当天中午北京监管部门找罗敏谈话,说政府会出台文件,让他在期限内把“校园贷”都停了。“他整个人都蒙了,但还是坚持着去开这场发布会。”
随后针对“校园贷”的监管政策出台,罗敏不得不将“趣分期”暂停,宣布退出校园市场,并更名为趣店,开始给华尔街讲新的故事——分期消费,目标借款人从大学生转移到年轻消费者,转型向非信用卡人群的消费金融领域发展。
但实际上,有业内人士认为,罗敏所谓的“退出校园市场”有很大水分。趣店只是停止了线下地推,并对兼职地推员工进行大规模裁撤,这似乎并不影响学生用户,也就未动到其“校园贷”产品的根基。
多方信源称,目前,在审核学生身份方面,趣店并没有太多动作。换言之,学生仍然可以自由地在趣店上获得贷款。
从趣店的招股说明书或也能看出端倪,在罗敏宣布彻底退出校园市场之后的时间点,无论其总用户数、月活跃用户数还是活跃借款人数等数量指标,都没有出现波动迹象。
一位前趣店员工评价称,趣店在“校园贷”时代获得的学生用户仍然占目前借款人总量的很大比例,这个人群趣店不能也不愿意切割。
CEO的回应
被质疑的不仅仅是趣店的过往,同样还有趣店的现在。
虽然趣店一直在招股说明书上,以及公开的各个场合标榜并强化自身“科技型驱动公司”的定位,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其本质上从事的是互联网金融业务。
从数据上看,趣店在2015年亏损2.33亿元,但2016年不仅扭亏,还大幅盈利5.77亿元,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更是高达9.74亿元。趣店在招股说明书中专门提及,83.3%的利润来源于向客户收取的金融服务费。
扭亏转盈,在于趣店退出校园市场后,转向消费贷和现金贷这两块业务,其中趣店商城做分期消费,“来分期”则提供现金贷业务。
但这两块业务均被业内质疑为有高利贷嫌疑。
面对市场上铺天盖地的争议,罗敏敲响纽交所的钟后,回国后第一时间便公开发表了回应:“凡是过期不还的,我们这里就是坏账,我们的坏账,一律不会催促他们来还钱。电话都不会给他们打。你不还钱,就算了,当作福利送你了。”
“任何发现我们名义和实际利率超过36%的人请直接联系我,我提供100万资助费用给您!”
……
36%的限制,是来自于最高人民法院对于民间借贷的明确规定: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
罗敏虽然愿意回应质疑,但其说法却自相矛盾。
不催促还钱,当福利?
趣店招股说明书上明确表示,会通过发短信和自动打语音电话给借款人催款;如果没有成功,趣店的催收人员会人工打电话给借款人,必要时还会上门当面收款。其中,如果用户逾期20天以上,趣店会主动向芝麻信用披露。只有三种情况下会停止催收:一是借款人死亡;二是被认定为欺诈;三是逾期达180天以上或催收达到一定次数。
而36%的红线,趣店亦承认,在2016年的交易中,其大约59.5%的交易的年化收益率高出上限。如果严格按照36%的上限执行,公司营收大约将会减少3.07亿元,这几乎占到了2016年总营收的21%。
罗敏的此轮回应,最终沦为一地鸡毛。趣店不仅没能洗脱嫌疑,反倒是越陷越深。一个直观表现是,随着罗敏的公开回应,趣店的市值在一日之内便蒸发了20亿美元。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趣店类的现金贷其实并非“洪水猛兽”,虽然质疑颇多,但它的存在,是有合理的市场需求的。
盈灿咨询研究员徐阳洋便认为,不应过度妖魔化现金贷,毕竟现金贷服务于大量的低收入人群,是完善普惠金融的一部分。
据了解,现金贷的繁荣,一方面,监管对网贷限额后,限额以内的个人消费和借贷市场成为新的风口,另一方面,市场上大量未被传统金融机构覆盖的客户的金融需求未被满足,在有消费场景的支持之外,现金贷提供了更灵活、用途更多样的选择。
有数据显示,在央行征信系统里只有3亿多人具有信贷记录,主要集中在一线大城市。这意味着其他更多的人群得不到银行基本的金融服务。
财经领域资深人士、原瑞银投资银行中国区副总经理张化桥试图为趣店打抱不平。他认为,趣店交税,增加就业,让急需用钱的成年人在没有威逼和诱骗的情况下借钱。而面对高利贷的争议,张化桥表示,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而不是骂放款人。
罗敏也曾不止一次地说,“如果一个小地方的人能早一点买到一台电脑,这可能会改变他的一生。”
只是不知,这句话是真心话,还是其争议事业的美好包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