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阿里系创业者群体”的底色:远离阿里,靠近腾讯
10-23
1664

最近,一篇名为《阿里系创业人团灭,淘宝城2.5公里外是创业“坟场”》刷屏文章让“阿里系创业者群体”再次浮出水面。团灭、坟场,血淋淋的词刺激着人的感官神经,与阿里在资本市场的摧城拔寨形成鲜明对比。

“阿里系创业者群体”的底色:远离阿里,靠近腾讯_行业观察_电商之家

最近,一篇名为《阿里系创业人团灭,淘宝城2.5公里外是创业“坟场”》刷屏文章让“阿里系创业者群体”再次浮出水面。

团灭、坟场,血淋淋的词刺激着人的感官神经,与阿里在资本市场的摧城拔寨形成鲜明对比。

阿里难道真的那么牛吗?作者满足了这种流行的逆反心理。

在作者笔下,阿里系创业者是一群温室创业者,龟缩在杭州淘宝城附近的杭州梦想小镇,寄希望最大程度利用阿里资源,而且缺乏包容、迷信KPI,以至于只能靠烧VC钱过活,最终大批溃败。怎一个惨字了得!

阿里系创业者真的如此不堪吗?他们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群体呢?这篇文章显然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以至于有人起底了作者的身份,写了篇《“阿里系创业人“团灭”一文作者朱利安其人其事》,把作者戴上了“黑稿专业户”的帽子。

一个真实的阿里系创业群体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或许需要从头了解。

01

要捕捉到阿里创业者的真实状态,还得从口碑网说起。

从阿里出去创业的最早一批创业者中,知名的要数李治国,李治国是阿里第46号员工,1999年加入阿里,主要成就就是开发了诚信通,2004年离职成立口碑网,主打本地生活服务,这应该是阿里系创业者的第一个明星项目。

口碑网起初发展很不错,两年内注册用户数达到200万。2006年,阿里以1500万美元战略投资口碑网,两年后并购口碑网。再后来,2015年,阿里、蚂蚁金服注资60亿元大力发展口碑,以对抗“叛变”的美团点评。

如今,口碑势头强劲,大有追赶美团点评之势。

从表面上看,阿里系创业者发展不错,阿里也很支持口碑,最后的结局是双赢,好莱坞式的结局。

不过,私底下却是暗藏汹涌的景象。

首先,阿里并不鼓励员工创业,尤其明星级的老员工,态度非常谨慎。

2004年4月的一天,27岁李治国告诉马云要出去创业,马云反复劝他再干两年。李治国没有答应,第二天就找到他当时的直属上司也就是马云的太太张瑛,提出辞职。

不被看好的辞职——这或许是阿里给不少阿里系创业者留下的最后印象(后面的例子会强调这一点)。

其次,阿里对阿里系创业者并没有什么特殊优待。

当时,李治国带着8万块开始创业,虽然用户数做上去了,但一直融不到钱。最后是张瑛出手救了口碑,当时张瑛以私人身份投了钱。

为什么用私人身份呢?这其中内涵很多,后面也会提到。

阿里为什么投资口碑呢?当然不是情份。

2005年,阿里收购雅虎中国,势如猛虎,催生阿里投资部,提供了条件。更关键的是,阿里的淘宝网已经渐成规模,阿里在2C业务需要布局更多,口碑网也是阿里想做的项目。

再加上张瑛顺势把股份送给了阿里,阿里等于占了便宜。

最后,阿里对阿里系创业者还非常警惕。

马云一开始也非常谨慎,担心投口碑最后变成变相鼓励员工出去创业。因此在内部员工大会上放话说,投阿里人创业只此一例,不会有第二例。

阿里当时投资口碑是董事会开会讨论的结果,是需要杨致远和孙正义首肯的,并不是阿里一手决定的。

而且,阿里内部也不怎么支持口碑。口碑和阿里的合作并不顺畅,当时雅虎高管并不支持口碑,口碑的租房二手房搜索条一开始嵌入到雅虎房产中,最后又被拿掉,马云也没办法。

和阿里若即若离,这是阿里系创业者的最初感受。

02

类似的例子还有虾米网。这是一个音乐网站。虾米网创始人王皓曾在阿里巴巴工作。

2013年,阿里收购虾米。可是,马云不是说过不会有第二例吗?

当时,马云的回应就三个字:看情况。

所谓的情况到底指什么呢?

据冯大辉(冯大辉曾担任支付宝首席DBA、数据架构师等,曾任丁香园CTO)的说法:

收购虾米网只花了极少资金,可以说是捡了一个大便宜。而且,虾米的业务跟阿里的任何业务都不重叠。

冯大辉是难得一见的公开吐槽阿里的前阿里人,某种程度上成了“阿里黑”。

但是,这似乎是事实。

蘑菇街是一个鲜明的反例,它也是一个明星级项目。蘑菇街创始人陈琪曾担任淘宝产品经理,蘑菇街的核心成员岳旭强、李研珠也都来自淘宝。

2011年,蘑菇街成立,一开始是一个消费者社区,之后转变为导购网站,通过图片链接到淘宝卖家。

一开始,导购网站可以加大淘宝交易量,淘宝也非常支持,但随着蘑菇街等导购网站的壮大,反而削弱淘宝的影响力。

两年后,淘宝开始封杀蘑菇街,并停止支付宝和蘑菇街的任何合作。

在这样的情况下,阿里再找到陈琪,想用2亿美元收购蘑菇街,但被陈琪干脆拒绝。

此后,蘑菇街转型做女性电商平台,两者分道扬镳,展开激烈竞争。

冯大辉说,蘑菇街一度被淘宝掐了脖子,无路可走,被迫自己做交易系统,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来。

陈琪说,淘宝内部照着我们抄的产品已经有七八个了,但没有一个成功。

2016年初,蘑菇街和另一家电商平台美丽说合并,两者合体显然是为了对抗阿里电商,而背后的主导者是腾讯。

阿里封杀自己人的赢家是腾讯,这是阿里的尴尬一幕。

03

阿里系项目频频被腾讯拿下,不是个案。

同程网的吴志祥也是阿里人,再阿里工作的时候,他给马云写了一封信,建议阿里开拓B2B业务,但没有下文,于是创办同程旅游网。

2006年,吴志祥参加有马云担任评委的央视创业节目《赢在中国》,吴志祥的同程网项目荣膺CCTV赢在中国五强项目,但就是没入马云的法眼。

支持同程的,给同城投钱的还是腾讯。2012年,同程和行业巨头携程混战,被财大气粗的携程打得落花流水,一年后,同程创始人在除夕夜抱头痛哭,面临绝境。

还是腾讯救了同程,5位同程创始人向腾讯发出求救,2014年,腾讯战略支援5亿元,挽救了同程。

如果阿里早帮同程一把,也许就不用费劲做什么飞猪旅行了。从淘宝旅行到阿里旅行,再到飞猪旅行,频繁的改名似乎说明阿里旅行并不得意。

阿里系项目中,滴滴是最耀眼的存在。

滴滴程维出身阿里“中供铁军”,是阿里当时B2B部门最年轻的区域经理,后来升任支付宝B2C事业部副总经理。

2012年,他创办小桔科技。橙色,是阿里的主打色,程维还是很念旧情。

但是,阿里一开始投的竟是滴滴的竞争对手快的,快的的天使轮和A轮都是阿里投的,一把屎一把尿把它拉扯大。

快的的靠山是阿里,而滴滴的靠山则是腾讯。

2014年,滴滴和快的掀起补贴大战,订单量疯长,背后考验的是微信和支付宝的技术实力。眼看滴滴支撑不下,程维连夜求救马化腾,马化腾迅即调集一支精锐技术部队,驰援滴滴。程维当时肯定想不到,自己的对手就是工作过的支付宝。

后来滴滴吞掉快的,阿里不得不成为滴滴股东,后又不得不向滴滴追加投资,假如早投自己人,阿里不会落到这种尴尬境地。

后来,阿里把这段经历当成了失败案例。

04

那么,阿里为什么都不投自己人,甚至警惕自己人呢?

李治国曾经列出三个原因:阿里创业帮大都做电商,和阿里抢蛋糕,阿里很为难;阿里一个不投,也好保持中立;防止里外串通,搞腐败。

尤其是最后一个,彭蕾也说过,很多阿里人出来创业做的事情和阿里密切相关,有些离开的同事创业,通过走捷径,拿到本来拿不到的资源。

所以,不投阿里系项目几乎成了一种阿里的惯性,偶尔投的像口碑、虾米——都是一笔划算且完全不损害自己的交易。

当然了,随着阿里越做越大,阿里的心态或许也在变化。

并购虾米时,马云说看情况,彭蕾说,此一时彼一时。

阿里不成文规定很多,比如马云曾经放的话,又比如“两进两出你就别回来了,回来也不欢迎”,彭蕾就经常念叨这句话。但是,2014年的时候,马云就亲自招了个“三进宫”的同事。

例外一多,或许就成了惯性。

当然,大的原则暂时没有变:阿里不会刻意支持、甚至警惕与阿里系创业者产生关系。而这也是阿里系创业者最基本的底色。而腾讯恰恰成了最接近阿里系创业者的公司。

那些积聚在杭州梦想小镇的阿里系创业者也许一开始就错了,深圳才是他们的梦想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