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报告政府:有人刚性兑付!
10-23
825

以北京市金融街某两家银行为例,互为邻里的两家银行,一家在客户买理财时送油、送面、送米;而另一家则别出心裁,买理财送相亲大礼包、送洗牙套餐、送光子美白套装……


报告政府:有人刚性兑付!


文丨李虹含,中南财政政法大学产业升级与区域金融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最近,平日里只有麻将、菜市场、接孙子的大妈大爷们有了新的生财之道——举报某某银行的理财“刚性兑付”。

当然了,还会有大部分大爷大妈一脸懵逼地问: “刚性兑付”是什么意思?

以往连“保本”“非保本”,这些基础金融消费者教育都懒得教给顾客的理财客户经理们,却能将这个词解释得出神入化。

“知道公安悬赏缉拿通辑犯不?”

“知道就对了,监管部门在悬赏让你举报保本理财!”

“啥是保本理财?简单,就是绝对不让你亏钱,还倒贴你钱,给你利息的银行理财产品……”

“举报为啥有奖?哪有那么多为什么,政府还会骗你不成,让你举报你就举报,一准儿赚钱!”

……

对于实在听不懂的大爷大妈们,AA银行的理财客户经理BB会眨着狡黠的双眼告诉他们:

CC银行的DD理财产品保本保息,但这是违法的,你只要打电话给银监会:95517,就可以获得举报奖金,就像跟人民公安,举报逃犯,人民公安悬赏捉拿,会给你奖励一样。

大爷大妈们一呼百应:纷纷积极响应政府(监管部门)——老有所为、老有所用的号召,走上街头,各大、小银行营业网点,以侦察员的名义询问:你家银行有没有保本理财?

举报真的有奖?

现在举报哪家银行的理财刚性兑付,就像朝阳群众抓到明星吸毒一样又刺激,又激动、又发财。朝阳大妈们再立新功的时刻到了!谁也挡不住他们为国奉献、薅银行羊毛的步伐。

而各家银行几乎是风声鹤唳,噤若寒蝉。

例如,某银行的某款非保本理财产品,起名叫做:策略保本。结果仅在一个月时间里,就会收到银监会、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的询问函数十次,本行投诉电话也接到十余次。

举报真的有奖吗?事实并非如此。

2017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出台,其中关于“刚性兑付”是这样认定的:

第十八条【打破刚性兑付监管要求】中对【刚兑认定】的四款要求:经人民银行或者金融监督管理部门认定,存在以下行为的视为刚性兑付:

(一)资产管理产品的发行人或者管理人违反公允价值确定净值原则对产品进行保本保收益。

(二)采取滚动发行等方式使得资产管理产品的本金、收益、风险在不同投资者之间发生转移,实现产品保本保收益。

(三)资产管理产品不能如期兑付或者兑付困难时,发行或者管理该产品的金融机构自行筹集资金偿付或者委托其他金融机构代为偿付。

(四)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共同认定的其他情形。

【投诉举报】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金融机构存在刚性兑付行为的,可以向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投诉举报,查证属实且举报内容未被相关部门掌握的,给予适当奖励。

上述《征求意见稿》中对刚性兑付的认定十分明确,但却只是《征求意见稿》。

目前,商业银行等各大金融机构在认定“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制度中沿用最多的还是:《中国银监会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4】35号)》文件中第四款规定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令【2005】2号)》第二章的分类及定义中第十四条要求。

换言之,按照目前的规定保本型理财现在不仅合规,而且合法。《征求意见稿》未能取得正式文号,由银监会主席签字批准之时,就不会执行“给予适当奖励”的措施。

举报刚性兑付理财产品的大爷大妈们没有上岗,已经失业了。

然而,即便没有大爷大妈来监督,银行自己有一天也会兜不住。

银行已变成“金融菜市场”

从整体数据上看,根据银监会2017年年度报告,当前银行业平均负债资金成本已经上升到3.6%;资产管理市场业务规模高达100万亿,商业银行理财管理规模达30万亿,理财资金成本平均达4.3%。

如此高的成本,在经济环境恶劣、不良贷款频出的当下,必然会有银行藏不住,有一天出现给不出利息和本金的情况。

但,谁也不愿成为“始作俑者”,所以大家都在激烈比拼,揽储、揽理财的能力。 

当前银行理财市场竞争激烈到什么程度呢?

以北京市金融街某两家银行为例,互为邻里的两家银行,一家在客户买理财时送油、送面、送米;而另一家则别出心裁,买理财送相亲大礼包、送洗牙套餐、送光子美白套装……

银行逐渐变成了买一送一的大卖场,恨不能把百货商场的东西,全部以搭售形式绑在理财身上,好吸引更多只逛菜场大爷大妈,光顾往日风光无限的银行。

然而,银行的确已经变成金融菜市场了。

信托产品、保险产品、基金产品、甚至美容产品都开始出现于银行长长的搭售清单里。《王者荣耀》这款火遍华人界的游戏被银行瞄上,许多银行相继开发了:买理财送“王者”皮肤,买保本理财送黄钻等服务。

为什么银行这时候要拼命卖理财?

商业银行当前存续理财产品中,3个月期以下的理财产品占比50%,同业理财类产品(银行和银行之间互相买卖)的产品占比50%。

而在金融监管大潮当中,去杠杆、防风险成为当前最重要议题,其中最主要的解决方式就是卖出更多的个人理财产品,也就是把庞大的居民财富吸收成商业银行的理财资金。只有这样,银行的贷款、表外融资,未到期的各种贷款项目才有钱可以继续放贷款出去,用老百姓理财的钱来赚更多的利息,以支持本已江河日下、日渐羸弱的庞大银行躯体。

所以,毫无疑问的是,银行们会鼓励更多的大爷大妈们来买理财,未必是保本,因为保本不再合规。

但是,银行会想出更多的方法,来把本来不保本的理财产品变成保本的理财产品。

比如说,目前就有银行开始学习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饥饿营销手法,开始用超高收益吸引客户,但这些超高收益产品,只有VIP和抢购的客户才能得到。

再例如,某家银行推出一款只在夜里9点或10点才销售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7%,只能在手机银行上买卖。

于是这家银行的网点在那些可以购买超高收益理财、月黑风高的夜晚,变成了热闹非凡的菜市场。

年仅20岁的理财客户经理面前摆了三十多个手机,一人面对三十个客户,这小姑娘帮助那些连“保本”“非保本”都分不清楚的大爷大妈们进行抢购,因为他们连手机银行登陆流程都学不会,年仅20的小姑娘一晚上帮助操作抢购的理财产品销售总量约有两个亿……

本来就已步履维艰、尴尬转型的银行,却已健忘地开始学习互联网金融某些并不合适的做法,比如抢购与饥饿营销、比如高收益理财、比如由自己的工作人员代买代卖理财……

在中国,有数十万的理财客户经理,他们之中,若有一个人动了邪念、起了贪心,这些老人毕生的血汗钱,就有可能在那些月黑风高的晚上,不是购买了理财,而是转入了坏人的腰包。

而监管关于《资产管理业务征求意见稿》仍未下发,对于刚性兑付、合规销售、合法投资等问题未有明确,延用的仍然是2005年的标准。

不论是在互联网金融还是传统银行领域,绕开2005年监管标准的伎俩将仍然存在,并大行其道。

把不住门的银行们,果然还是需要朝阳群众的监督,也需要大爷大妈们的举报。

金融永远逐利,人心也从来贪婪。不要指望,那些连保本、非保本都分不清的大爷大妈们能够永远不受高息诱惑。

监管拉起的金融消费者防护网还要更厚一些。因为中国人现在真的不缺钱,缺金融常识。毕竟连“举报有奖”这种事都相信的国人,金融消费者的素质真的高不到哪里去。

而随着第一批改革开放的红利惠及者50后、60后们逐渐退休,他们在改革开放初期积累了总量可观的财富,但是时代的浪潮变化疾速,不少年老智衰的人已无法甄别。

银行在国民财富的管理体系当中仍需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如何能够让银行理财更加合规、合法?让银行理财更稳妥地为那些该要怡养天年的老人赚取更多财富,成为监管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