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怀着对改变的开放心态,自主快速学习,非AI人才并非在求职市场中处于劣势。基础计算机能力,较强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和优秀的沟通协作能力将成为快速适应社会变化的核心竞争力。
AI人才市场画像
AI人才作为涉及各国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性战略的人才类别,在大家心中的形象是怎么样的?高智商高学历,理工背景,中年男性居多?这个想象虽然带有一定的刻板偏见,但却与腾讯研究院近日所出品的《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里通过数据证实的群像相差不多。
报告里,AI顶尖人才被划分为画风不尽相同的四个大类:学者、企业家、实验室负责人、AI领域投资人。学术领域中,顶尖学者主要处在30-50岁的年龄区间,男女比例约为7:1,地理位置上主要分布在北美,多毕业于CMU, Stanford, MIT, UCB这四所顶尖CS学校,全部持有博士学位,并与业界联系紧密。企业方面,美国拥有超过全球数量一半的AI企业,而中国拥有接近1/4,中美两位于世界的第一梯队。全球约50%的AI企业家不超过40岁,约72%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所学专业大都与人工智能相关。实验室里,Google, Microsoft, IBM这三家规模最大,其次是来自中国的百度、腾讯。负责人的年龄主要在40-60岁,男女比为9:1。投资领域中,中美两国保持着一贯的优势,处于世界前列。投资人学术背景以计算机居多,年龄主要在40-70岁,男女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1:1。
简单而言,AI领军人才总体年龄在30至60岁的区间中,以技术背景的男博士为主,学界业界联系紧密。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美国与中国拥有世界上很大一部分AI顶尖人才。在这地理分布的格局背后,是中美两国突出的AI战略布局。美国布局完备,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居于领跑地位。从高校教育方面来看,美国的人工智能高校数量达到了全世界的50%。而在产业中,美国仍以1078家家人工智能初创企业的数量占据着绝对的优势。相比较而言,中国提供人工智能教育的高等院校数量约为美国的1/7,企业数量为591家,约为美国的一半多,但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根据最新发布的国务院规划,中国的AI发展应分三步走,旨在于2030年使中国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不过,中美人工智能产业侧重点不尽相同。根据数据,尽管中美两国都着重于自然语言处理与计算机视觉,但美国企业更喜欢机器学习应用,中国企业则相对更喜欢智能机器人。总体而言,美国AI偏重算法研究,而中国AI偏重实际实际应用。
中国AI人才,一将难求
中国的AI人才需求正在高速增长,但是其供应却严重不足。全球范围内,AI领域人才现在约有30万,每年约有2万毕业生加入市场,然而市场需求不下百万。国内的形势格外严峻。中国拥有的公司数量有美国的一半,然而高校数量却不足1/7。因此,中国对AI人才的需求爆炸式增长:2017年的AI人才需求约为2015年的5.3倍,地域上而言主要集中在北上广。我国AI人才不但严重紧缺,该缺口还在不断扩大中,并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善。
考虑到市场供需的极度不平衡,企业纷纷以高薪、高福利、降低门槛等方式来求才。2017年AI岗位平均薪资已经超过了2.58万元,50%的岗位为员工提供股票期权,核心岗位人才前三年薪资增幅则突破了25%。为了表现对人工智能岗位的重视,这类职员往往由公司中高层或创始人本人直接招聘。越来越多的公司也降低了工作年限的门槛,选择自主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他们所寻求的人才从学历来看,有理工科背景的占到了85%。除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传统AI类专业外,数学相关专业人才占比大幅上升。在这些人才中,有55.4%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整体而言具有很强的技能能力。Spark, Hadoop, Python,深度学习和算法研究等成为了AI人才简历中最常出现的技能。双一流大学毕业的90后逐渐成为进入当今AI人才市场的主力,80后的留学生们也完成了技术和能力的积累,逐渐成为AI人才中的中流砥柱。
AI等新技术革命对市场和就业的影响
除了AI人才,这个世界上其他种类的人才供需,会受到AI浪潮的影响吗?答案几乎是肯定的:AI将大量取代以信息处理为基础与主体的工作。但这并不仅仅意味着许多过去的职业会消失,这还意味着未来会出现许多新型职业。
传统产业可能正在逐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联合国的报告指出,正如此前的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三次数字化革命一样,人工智能作为一种变革性技术,将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推力,而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体系与产业的转型。从历史经验来看,市场结构的转型往往使得服务业的比重增加,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工业比重基本持平。但这一经验,却并不一定适用于AI所带来的第四次新技术革命。报告指出,“任何以信息为基础的机械化工作都可以被自动化”,这包括了许多传统观念上的高技能职业,例如:医生、律师、建筑师、记者、甚至程序员等。如果这样的预测是准确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不仅仅是农业、工业,服务业中的许多工作也将被取代。或许我们如今已经可以初见端倪:今年,全球范围内,客服产业已经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伴随着三大产业的人力比重降低,劳动力将涌向何方仍是个未知数。
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职位出现。正如此前的三次技术革命,AI等新技术革命将在很大程度上颠覆现有的就业市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指出,到2030年,美国会有1500万人至5400万人需要寻找新的就业岗位。由于技术所能带来的改变是未知的,正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前,人们不会想象到今天的电竞产业,我们也无法预知未来的工作。但是,纵观历史过往,新技术的出现在短期取代传统职业的同时,也往往在长期内创造了更多新的就业机会。研究表明,美国在自1950至2010的60年间,仅有一个职业因自动化而被淘汰:电梯运营商,但出现了大量高度细分的新型职业。我们应该有信心,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新职位被创造出来。此外,我们还应尽可能地提供对因人工智能而失业的人口的短期补助和长期再培训。
此外,一个工作可以被消除的可能性并不意味着它将被消除。技术创新不会导致集体性的失业,最有可能的,是形成以兼职或副业为主的不充分就业。高速互联网和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工作时间、地点、方式与结构的转变。今天,不仅工作的灵活性上升,工作结构也逐渐从以前的以企业为中心向以企业为平台、由个体承包商执行的新模式变动。在新模式下,工作关系较不稳定,福利措施难以落实,监管和税收政策尚未完善,容易带来就业与收入的风险。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将见证社会上一种新型工作模式的形成,并迎来崭新的平衡。
因此对于非AI的人才而言,无需太过于担心失业的可能。一则新的工作岗位正在不断地演化诞生中。AI发展也离不开大量的支持性工作岗位。二则信息获取成本下降,只要怀着对改变的开放心态,自主快速学习,非AI人才并非在求职市场中处于劣势。基础计算机能力,较强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和优秀的沟通协作能力将成为快速适应社会变化的核心竞争力。只要拥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无论市场发生怎样的变动,非AI人才都一样能在这个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