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独角兽”还是“独角尸”?猎捕正当时
10-23
108

在神话中,独角兽是无法驯服的,2016年将有许多独角兽丧失“神话”地位。

“独角兽”还是“独角尸”?猎捕正当时

硅谷风险投资家艾琳-李(Aileen Lee)于2013年发明了“独角兽”这个词,专门用于形容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

事实上,全世界由风险投资支持的创业公司中,只有不到1%达到这一标准。令人震惊的是,全球目前有140多家私有独角兽(90%为科技公司),其中54家是在2015年加入这一俱乐部的。在神话故事中,独角兽是无法驯服的。

但我们相信,2016年将有许多科技独角兽丧失自己的“神话”地位,因为增长缓慢、基础不牢、烧钱过快和预期过高而成为猎捕对象。

2015年的资本市场表现低迷,经历了欧洲债务危机、中国股市动荡、国际油价暴跌,这都对IPO市场构成了负面影响。支付创业公司Square成为了暗淡IPO市场的一个不幸的符号,其上市第一天的收盘价仅为13.07美元,低于之前一轮融资每股15.46美元的估值。

Box和Etsy等其他“IPO毕业生”也都难以吸引投资者的追捧,股价纷纷破发。由于富达投资等基金公司纷纷宣布下调Dropbox、AppNexus和Zenefits等著名科技创业公司的估值,最高下调幅度达到25%,所以我们也在去年末看到私有科技独角兽的估值压力。

由于IPO市场摇摇欲坠,加之很多独角兽仍处在发展初期,短期内不会考虑IPO,所以我们认为并购和私有市场股票交易将成为短期内的主要变现渠道。其中的一大担忧在于,很多大规模投资仍会继续推升估值。私有市场对科技独角兽的估值已经超过100倍的市销率。

虽然科技并购历史上的确有一些企业达到过100倍以上的市销率,但这只是极端个例,而且收购方主要是看好目标企业的技术或用户群。在最活跃的上市科技公司中,只有Facebook的市销率超过10倍。

公开市场和私有市场估值的大幅脱节越发令人警惕。由于估值违背逻辑,所以很多潜在收购者或私有市场股票投资者并不认可这一价格,因而不愿意在目前的状态下入股这些科技独角兽。

随着短期退出环境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很多科技独角兽的不足将逐渐凸显出来,为收购者和投资者提供更多谈判筹码来压低虚高的估值。正因如此,我们预计将有很多科技独角兽在2016年的估值跌破10亿美元大关。

不过,我们认为欧洲科技独角兽的命运将好于美国同类企业。欧洲投资理念比较克制,很难容忍大肆烧钱的模式,因而给欧洲科技创业公司创造了更高的融资标准,使之必须具备更好的基本面才能获得独角兽的地位。因此,我们预计欧洲独角兽将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2016年,科技独角兽将受到更加密切的审查,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平步青云。已经有一些专家和新闻媒体不再关注“独角兽”,转而计算“独角尸”的数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独角尸”同样是由艾琳-李发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