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Uber在华面临“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0-23
107

由于在产品开发、融资和运营等方面的劣势,Uber在中国只能做第二。

1月12日,国外新闻网站The Information刊文称,尽管Uber正在发展技术平台,并在分享出行市场有着更长时间的经验,但在前员工和其他一些人士看来,由于在产品开发、融资和运营等方面的劣势,以及政策面的不确定性,Uber很可能只能成为中国排名第二的公司。
 

以下为文章摘要:

Uber中国的B轮融资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困境。三名直接参与或有所耳闻的消息人士表示,对于Uber中国的亏损,以及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许多机构投资者感到担忧。另一方面,2015年Uber中国正尝试寻找CEO以及各个城市的总经理,但进展缓慢。Uber各个城市的总经理需要对盈利状况负责。

但根据消息人士的说法,现任总经理们常常抱怨,自己的团队没有能力针对中国用户订制产品,从而与滴滴更好地展开竞争。乘客和司机双方都认为,Uber在中国的服务存在缺陷。

一些消息人士表示,去年的几周时间里,Uber中国每天亏损达到数百万美元。2015年,Uber的亏损小于滴滴,这是因为滴滴完成的出行订单量达到Uber的5到6倍。根据去年秋季曝光的融资文件,2015年前5个月,滴滴的亏损接近6亿美元。

不过Uber前员工指出,如果将规模考虑在内,Uber比滴滴的亏损更严重。在接受采访时,Uber业务负责人埃米尔·迈克尔(Emil Michael)对此有着不同意见。他认为,Uber的经营效率更高,但拒绝透露具体的财务数据。

中国市场对于Uber的整体发展战略至关重要。而在即将IPO(首次公开招股)的关键时期,为发展中国业务而进行的投资将使Uber的盈利能力承压。

不过,Uber董事会成员比尔·古尔利(Bill Gurley)认为,在短期内,Uber可以冒损失5%至10%市值的风险去挑战中国市场。在最近一轮风投融资中,Uber的除现金外估值已达到500亿美元。

他表示:“不去尝试是胆小鬼的做法。”关于Uber在中国市场取得的成果,他表示:“如果所有公司都被允许亏损,那么我们无法做出判断。只有到所有公司都实现盈利,无法再获得资本注入时,我们才能看得更清楚。”

多名供职于Uber中国,或是为Uber中国提供过咨询服务的人士都曾私下表示,根据去年的发展趋势和财务状况,Uber中国目前可以期望的最佳结果就是成为排名滴滴之后、中国第二的公司。

在分享出行行业,排名第二将带来困难的局面,Lyft在美国的情况就是明证。到目前为止,Lyft的毛利率一直是负数。分享出行服务的目标是面向乘客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同时提高司机的收入。当一家公司用户数更多时,那么每小时完成的出行订单就会更多,营收就会上升,而司机效率也将升高。这将吸引到更多司机,同时减少乘客的等待时间。

不过,中国市场非常庞大,即使排名第二的公司也可以发展起一定规模的业务。在中国,潜在乘客总数超过美国总人口的两倍。Uber表示,在中国几座城市,该公司完成的出行订单量要超过全球其他地区。

根据Uber及一些前员工提供的数据,Uber在中国P2P分享出行市场的份额约为30%,相当于每天150万次出行订单。对Uber来说,这已经是重大胜利,尤其考虑到此前美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都未能获得太大的成功。

Uber的迈克尔表示:“从多方面来看,我们的中国业务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因为以往这里是科技公司的坟墓。我认为,我们在中国取得成绩已远远超过亚马逊、eBay和谷歌。”

相对于滴滴,Uber中国的员工总数很少。两家公司分别为300人和4000多人。迈克尔表示,这是Uber中国长期战略的一部分。他指出:“我们的招聘标准较高。如果你试图打造一项可持续的业务,那么这是最佳方式。在印度和中国,我们的一些竞争对手招聘了数以千计的人员,而没有考虑5年或10年后的情况。”

在全球范围内,Uber的员工总数约为6000人(不包括司机在内,司机被Uber定义为合同工)。

技术优势

滴滴和Uber中国都面临着规模较小的本土竞争对手的挑战,例如易到用车。不过,Uber中国有一定的优势。Uber一些前员工表示,Uber的某些后端技术被公认为领先于竞争对手,但滴滴正在快速赶上。而在中国科技行业看来,Uber是一个全球品牌,拥有更充足的资源,薪酬待遇要好于滴滴,因此能吸引到一些优秀人才。

凭借技术优势,Uber可以主导分享出行市场的某些领域,例如面向共同目的地乘客的拼车。一名知情人士表示,Uber中国的人士已开始讨论扩大当前的业务,帮助国内旅客在全国范围内预订其他类型的交通服务。

在业务运营受质疑的同时,Uber中国去年的B轮融资结果也令人失望。(Uber中国是Uber的控股子公司,其股东还包括一些中国投资者。因此从监管和政府角度来看,本土公司也能从Uber中国的成功中分一杯羹。)

去年6月,Uber 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带领团队访问了北京,启动了面向银行和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融资路演。一名参与其中的消息人士表示,Uber中国当时希望,除现金外估值达到60亿至80亿美元。然而,Uber中国的融资时机很不凑巧,恰逢中国股市的大跌。这令许多投资者感到紧张,尤其考虑到Uber中国当时每月的亏损达到数千万美元。

参与整个过程的一名人士表示,Uber团队也不擅长与中国投资者交流。“这与语言无关。他们不清楚如何与中国投资者打交道,如何完成融资。”总额约12亿美元的此轮融资似乎并未完成(Uber拒绝对此置评),而Uber母公司最终向Uber中国投入了大笔资金。

消息人士表示,Uber对中国业务的投入要超过最初的计划。一些报道称,Uber中国的最终估值与最初计划一致,但许多细节,例如投资者是否会在估值下降时获得保护,并不明朗。

参与Uber中国B轮融资的中国大型投资者只有百度和海南航空。百度也参与了Uber中国的A轮融资。此外,一家中国本土汽车厂商也表示,计划投资Uber中国。

迈克尔表示,关于Uber中国融资问题的讨论“是错误的,我们非常成功”。他将Uber中国的情况与其他美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比较。他也试图淡化Uber的亏损。在业务覆盖68个国家之后,Uber知道如何达到“流动性点”,即确保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用户在不到5分钟时间内叫到车,同时减少补贴,确保盈利。他表示:“我们是这方面的专家。”此外,“当融资的狂热褪去后,这些市场的赢家将是最具效率的公司。如果我们不认为自己是最好,或者能做到最好,那么就没有理由参与竞争对手远远领先的市场。”

迈克尔表示,Uber从10年前中国市场的电商大战中获得了经验。美国公司eBay在中国推出了电商平台,并希望通过向卖家收费来获得收入。与之不同,本土公司阿里巴巴向卖家免费提供淘宝的服务。凭借这一战略,以及向买卖双方提供其他创新的功能,尤其是移动端功能,阿里巴巴击败了eBay,而eBay已退出了中国市场。迈克尔表示:“我们不希望重蹈这一覆辙。”

亚马逊的经验

Uber也从亚马逊那里获得了经验。亚马逊早在2004年就在中国推出了购物网站,但目前在中国电商市场的份额很小。去年,Uber董事会成员古尔利询问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如果可以重来一遍,那么他会如何处理中国业务。贝佐斯表示:“我会努力20到40倍。”换句话说,中国市场值得更大的投资,而贝佐斯也愿意承受短期内的亏损。在印度,贝佐斯正在采取类似的做法。

Uber中国面临的另一大问题在于政府的倾向性。这样的倾向性影响了此前谷歌和百度的竞争局势。Uber前员工表示,在政府官员看来,让滴滴成为市场领先者是一种更安全的选择。一方面,政府可以对滴滴进行可靠的控制,另一方面,滴滴可以随时提供政府需要的某些信息。Uber中国试图打消政府部门这方面的担忧:Uber中国在中国境内注册,数据中心也位于中国,而政府可以随时获得这些数据。

一名消息人士表示,过去一个月,Uber将北京等城市的补贴提高了20%。这是由于,Uber希望在今年3月的人大会议之前扩大在北京的用户数。届时,Uber和滴滴需要与中国监管部门就未来的行业监管政策进行讨论。这名消息人士认为,扩大业务规模将使滴滴在对话中获得更大的优势。(上周,Uber在美国也进行了降价。)

管理团队的挑战

Uber中国寻找负责人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敲定这一领导者。一名知情人士表示,卡兰尼克去年面试了多名候选人,但没有任何人符合他的高标准。目前,卡兰尼克仍是Uber中国的CEO。他的支持者,以及Uber中国一些前员工认为,这是阻碍Uber在中国发展的主要障碍。

Uber中国各个城市的总经理们常常需要与卡兰尼克直接交流。在Uber内部,卡兰尼克被称作“TK”。从组织架构上来看,Uber的总经理们汇报给Uber资深员工艾伦·佩恩(Allen Penn)。柳甄(她也是滴滴总裁柳青的堂妹)是Uber中国的形象代言人,主要负责公关和政府关系,并向卡兰尼克汇报。上月底,柳甄曾在公告中表示,Uber中国即将任命CEO。目前尚不清楚这方面的进展如何。

令Uber中国经理们最失望的一点在于,Uber中国没有本土的工程和产品团队,以迅速完成服务的“本地化”。最初,与在美国的服务一样,Uber中国在应用中使用谷歌地图。然而,谷歌地图在中国境内无法访问,这意味应用无法正常提供功能。直到2015年初,Uber才通过百度获得了可靠的地图。一名前员工表示:“司机体验令人非常失望。”

Uber工程师大部分位于旧金山,他们为全球市场产品开发功能。与之不同,滴滴的数百名工程师每天都在开发本土化的功能。例如,滴滴率先推出了“回家模式”,将出行方向相同的司机和乘客匹配在一起。

Uber的经理们还在抱怨其他一些问题。首先,Uber的乘客和司机在注册时必须通过电子邮件验证身份。而滴滴和大部分中国移动应用都会通过手机号码去验证。此外,公司的沟通渠道主要通过电子邮件,而不是短信,或者微信等聊天应用。实际上中国用户更习惯于后一种方式。此外,企业客户很难拿到用于报销的发票。

Uber中国的总经理们还提出,他们很难与全国性合作伙伴,例如连锁超市谈判,进行合作推广。这表明,Uber中国需要有全国层面的经营者。(迈克尔表示,在近期海南航空和广州汽车对Uber中国的投资中,也包括了商业合作条款。)

此外,Uber中国也面临着总经理稀缺的问题。Uber中国目前有3个大区经理,以及其他一些城市总经理,但仍有许多城市的总经理一职空缺。一名消息人士表示:“人才短缺是一个大问题。”

幕后的故事

有一种简单的方式可以解释,为何Uber在中国面临着困难的处境。在美国,Uber利用了市场已存在的私人出租车服务获得用户。这些私人出租车与Uber合作,获得了更多收入。Uber可以利用已有的出租车车队去培育按需出行需求。直到几年后,Uber才推出了帮助私家车车主成为Uber司机的UberX服务。

在中国,Uber未能抢到这样的时间优势。在1年前与竞争对手快的合并前,滴滴主要提供出租车打车服务。早在2012年,滴滴就开始与出租车公司合作,而这时距离Uber进军中国还有两年时间。2014年底,滴滴推出了类似UberX的P2P分享出行服务,并逐渐减少出租车业务的占比。为了创造需求,Uber在中国推出了服务的“公益性”版本。在使用这一服务时,乘客只需支付司机的成本即可。2015年初,Uber在中国推出了类似UberX的服务。

Uber和滴滴之间的差距还有很大。卡兰尼克表示,Uber目前覆盖了中国22座城市,并计划到今年底扩大至100座城市。滴滴则宣布,已在260座城市提供了P2P分享出行服务。滴滴这一服务每天完成超过450万次出行订单,高于Uber中国的约150万次。此外,滴滴的出租车服务每天订单量达到200万,而类似UberPool的陌生人拼车服务每天也能完成50万次订单。

在技术方面,Uber有着先发优势。该公司开发的系统能预测市场供需,并确保两方面的平衡。这一系统能从业务规模的扩大中获益,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去分析收集到的用户数据。系统一方面会考虑历史模式,另一方面则会考虑天气和特殊活动等变化的因素。

在接受采访时,滴滴战略负责人朱景士表示,凭借平台上每天700万次的出行订单,滴滴正在快速赶上。而Uber在全球范围内每天只能完成300万次订单。Uber前员工并不认为,滴滴已经赶上,但他们预计,滴滴很可能会在一两年内做到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