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到了《胡润IT企业家榜》放榜的时候,总有一些新面孔跑出来,比如今年凭借64亿个人财富登榜的美图CEO吴欣鸿。这时候,不管他们平时为人有多低调,都逃不过镁光
每一年到了《胡润IT企业家榜》放榜的时候,总有一些新面孔跑出来,比如今年凭借64亿个人财富登榜的美图CEO吴欣鸿。这时候,不管他们平时为人有多低调,都逃不过镁光灯的追逐。
高中就辍学跑去创业的吴欣鸿,其实是一个有着强烈个人喜好的人。他曾自爆,“我的短板非常明显,我有强烈的喜好,不感兴趣的事就不想做。”
纵使已经是创业界“老司机”了,他还是有太多的不习惯和害怕。
从艺术家特质的创业者到理性的少帅
创业多年,吴欣鸿一直都很怕别人喊他CEO,“被定位成CEO,我会觉得像个苦行僧一样。还有把自己看作CEO,其实会离创业有点远。我真的不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平时签签字,开开管理会议,定定KPI那种感觉的CEO。那样的话,太无聊了。”
为此,他甚至规定公司上下一律叫他“欣鸿”,如果新入职的同事不知情,称他一声“吴总”,他会当即认真回复,“你刚才叫我什么?我叫欣鸿,以后都这么叫啊。”
只是,在商场摸爬滚打的这些年,艺术家脾性的吴欣鸿开始慢慢地变了。
他苦笑着说,“这几年我一直在进步的是什么呢,从完美主义到反完美主义。互联网不允许完美主义,移动互联网时代比拼的是‘速度与激情’,准备到完美状态,时机已经错过。”
吴欣鸿真正开始变的时候,应该是2009年,带着美图正式从蔡文胜旗下的公司独立出来的时候。那时的他,由部门Leader变身创业者,而蔡文胜则由老板变身天使投资人。
做美图是他吴欣鸿擅长的,也是他喜欢的,毕竟,在摄影和抠图方面,他是有经验的。一开始的时候,吴欣鸿是按着自己的喜恶去做的。因为他觉得大部分人在在QQ上晒的照片,参差不齐有失美感。作为有着艺术功底的人,实在不能容忍,于是,上线一款叫美图大师的软件。
瞬间就在90后群体蔓延开来,用户数井喷。这时,吴欣鸿开始琢磨用户的需求,逐步往里面增加美容功能,使得这款软件一下子俘获了一群想臭美的“小萝莉”的心。后来,又嫌名字太严肃,也不符合大多数用户的“小白”身份,上线两个月后便改了名字,叫美图秀秀。
顺势而为的吴欣鸿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他踌躇满志地一步步进军,手机市场、人工智能、电商都一一涉猎,为此,对于个人喜好也就没那么执着了。
这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推翻了一个,后面的就顺势而倒。2013年美图Meitukiss手机第一次召开产品发布会,在发布会前几天,不习惯在众目睽睽之下露脸的吴欣鸿,特别想取消,“因为我没有勇气去面对。”但是,他逼着自己完成了。
到了2016年美图在香港成功上市后,这种逼迫感更是强烈。IPO时,外界接对美图“亏损上市”的质疑屡见不鲜,不仅如此,超90%的收入都来自手机硬件的情况也一直遭人诟病。
面对种种非议,他逼迫自己“不害怕”,他说,“但是如果你问我会害怕吗?不能害怕,要带兵打仗,自己害怕就没得玩了!只能说和团队已经做好准备去面对困境和压力,IPO强迫自己把一些东西做好,没有退路了。”
有时候,对产品要求近乎苛刻的他,在“唯快不破”的互联网风气的压迫下,也不得不放弃某些个人原则,学会去接受不完美。
也是,众望之下,岂能退缩!就算吴欣鸿看淡输赢,但重压之下,他也只能强迫自己从从一开始看淡输赢的艺术家特质的创业者转变为理性的少帅。
好在,这种“牺牲”换来了64亿财富的回馈,使得吴欣鸿成为“80后”白手起家的“新贵”。
无疑,这种种改变与妥协,对于有着“艺术家”性情的吴欣鸿来说,不容易。毕竟,他那艺术家的脾性,是骨子里的。
从艺术青年到互联网创业者
1981年,吴欣鸿出生在泉州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父亲经营着有自己的生意和工厂。有意思的是,自小“泡”在商场的他,却成了一个标准的艺体青年。
为了追求艺术梦,中考后就休学两年到杭州中国美院学了两年油画。他当时的想法是“既然我以后上大学也是学画画,为什么不现在就去呢?”于是,不顾家人的反对,便一个人孤身在外求学。
在那两年里,他是十足的文艺青年派头。他不仅会拿生活费去买600块钱一本的昂贵画册,还去买了一部单反,每天做的事不是画画,就是照相。他说,“一切纯粹出于兴趣。”
为此,尽管回来升高中时只能跟学弟学妹一起读高一,但他丝毫不介意,继续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在高二时,参加了清华美院绘画系的考试,得了第一名。
原本在艺术道路上顺风顺水的人,又因为一些“不能接受的原因”而出逃。清华美院绘画系的第一名并没有给他太多的鼓励,“那个第一名也只是说学院派体系里面的第一名,我不觉得那代表创造力。”
尤其是当他后来发现,身边的艺术家朋友毕业后要么选择画“行画”,要么去美术培训学校当老师,大多数人的收入顶多是糊口,他更是很难接受这种状况,为此他有点郁闷。
但是,很快,互联网便走进他的世界。三天两头泡在互联网里的吴欣鸿,有一天,读到一则新闻,“一个叫做“business.com”的域名,在美国竟卖出了750万美元。”这让他嗅到了域名背后的商机。经商的父亲给了吴欣鸿一万块钱捣鼓自己的小生意。
可是,这一次试水并没有成功,不过,吴欣鸿慢慢琢磨出做生意的窍门。到了2000年,他将“e23.com”的域名,以3000美金的价格卖给美国一家公司成功收回成本。同年,他通过易域网认识了后来的合作伙伴蔡文胜,两个网友相约在泉州百源清池附近的大榕树下见面,一见如故。
认识之后,蔡文胜经常约吴欣鸿出来讨论域名投资,到了2001年,深陷在互联网浪潮中无法自拔的吴欣鸿,放弃高考,一心一意搞域名投资。
2002年,吴欣鸿发现了一个叫做“520.com”的域名,预感到这个网络流行语“5201314”域名如果能做成交友网站一定会成功。于是,蔡文胜投资他创立一个交友网站,会员要付费才能取得对方的联系方式。
但是,腼腆的吴欣鸿有着社交恐惧症,根本不懂用户需求,在社交这一块自然是失败的。两年多后,“520.com”账目清零,吴欣鸿把公司关了。
后来,他加入了蔡文胜的“265.com”,但不是做与“265.com”相关的事,而是做搜索工具条:YOK超搜索。当时,背靠大流量的YOK,在推出的第一年便盈利近千万元,这是吴欣鸿在蔡文胜手下的第一次尝试,没有一鸣惊人,但也足够让人刮目相看。
这之后,吴欣鸿便一个一个项目地接着尝试,大部分是网站,涉及股票、视频、资讯等等。虽然这些都是利用流量利润不少,但吴欣鸿对这些一直提不起兴趣,“当时就是赚流量,没什么成就感。”
就连2007年推出的红极一时的火星文,也没能唤起吴欣鸿足够的兴趣。眼看着用户数还在急剧增长,反而让吴欣鸿感到迷茫,更惨的是,他自己基本不用火星文,因为社交产品不是他的“菜”。一度陷入迷茫与痛苦的他常常反问自己,“如果一款产品自己都不用,还能有什么前途呢?”
也许,如今,不停地自我改变的吴欣鸿,没那么痛苦了。人生里,不同阶段总会有不一样的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好。